還在當上班族的時候,每日花在通勤來回時間將近三個小時,長久以來一直習以為常,從來沒有想像過可以在住家附近工作,直到搬來宜蘭過著半X半農的日子。
今日學堂共讀「給凡夫俗子的地方創生」心得分享,其中一項關於仰賴政府資金的地方創生,各自有不一樣的解讀,對於是為了拿到資金而產生的地方創生,還是為了地方創生而努力爭取資金,很明顯地是會產生兩種不同結果。像慢島公司是以專案式經營,集結在地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工作,每個人負責自己想做的在地創生相關事情,結合產、地、人的分散式多核心,讓大家各自發揮所長,能夠永續發展活絡在地產業。
文全老師提到,賺錢是工具,目的是要好好過生活,不過現在大部份的人們剛好是相反,老師丟出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原來的公司以及這個世界?學員們認為要有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彈性空間」,進到自己想望的農村生活,有自己一小片菜園滿足耕作勞動所需,出門和外部的工作連結,平衡家庭生活及經濟來源。當自己跨出上班族舒適圈之後,才發現夢想中的生活離自己這麼近!
對於喜愛種菜教學的文昌老師,會特別注意平常經過的農家菜園,觀察別人是如何安排種植、利用天然資材搭設棚架之類的小細節。下午的戶外教學,老師就帶著大家來到農友的菜園,入口處有一座簡易型的温室,裡面種了香菜、茼蒿、粉豆一些怕大雨淋的蔬菜,土壤是從堅硬的田土,每年加入粗糠、稻草之類的有機質,經過多年的改良,才變成蓬鬆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老師用小鋤頭挖菜畦上以及走道上的土,兩者的鬆軟度果真差異很大!
接著介紹更簡易遮雨型菜畦,用粗鐵絲彎成半月狀,架設在菜畦的兩側,農夫種完菜苗之後,再用透明的防雨布覆蓋在上頭,可以降地宜蘭冬季下雨對菜苗的影響。還記得去年從九月份連續下雨到十二月份,露天種植蔬菜的農友們,辛苦種下的菜苗都被雨水打爛。想要在多雨宜蘭種植草莓的學員,就照著老師的建議用防雨布遮蔽,植株成長狀況相當健康,期待收成那一天的到來。
延伸閱讀
寫給凡夫俗子的地區再生入門,木下齊著
撰文攝影 陳慧鈞
編輯 宋若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