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原文+白話)

    作者:本師釋迦牟尼佛
    記錄:阿難尊者
    中文翻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備註(一):阿難為佛祖十大阿羅漢弟子,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
    備註(二):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我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
    備註(三):佛將入涅槃,眾弟子都哭起來,尤其是阿難,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所以泣不成聲,這時有阿那律尊者,就對阿難說:「你不能哭,應該趕快問佛,怎麼安排後事?」阿難說:「要問什麼後事呢?」尊者回應要請問佛四件事,其中第三件事則為「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佛答:「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和六種成就,才能表示經典圓滿,及證明是佛所說的。」
    備註(四):息爭論:阿難還未證四果,當時佛的弟子,多是四果大阿羅漢,老參上座,資格和身份都比阿難高深,如果是阿難所說的經典,大家都不佩服,但若加上「如是我聞」,大家便知道,不是阿難說的,而是佛所說,阿難的記性特別強,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經典,他都能詳細記得,有條不紊,不會雜亂。現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切法,都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聽聞的,大眾才不會有爭論。
    備註(五):異外道:外道經首,多安阿或嚘作為開始,佛則咐囑安「如是我聞」,以便和外道不同。
    備註(六):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天台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迹門」,從〈地湧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並把第二〈方便品〉與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分別視作「迹門」和「本門」的核心。
    備註(七):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經)是法華經中最有名的一品;在東亞地區的流行程度,甚至超過其他各品,許多寺廟及殯葬法事單位,會單獨將該品從法華經中抽取出來印刷,方便信徒唱誦。該品描寫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尋聲救苦的事跡。
    --------------------------------------------------------------------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所共供養。是佛滅後,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其罪畢已,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六根清淨,神通力故,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輕命終,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時四部眾、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五百之眾,並及四部,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聽法者是。我於前世,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如是經典。億億萬劫,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是法華經。億億萬劫,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時說是經。是故行者、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勿生疑惑。應當一心、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那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勢至大菩薩說:「你現在應當知道,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受持了法華經的話,若遭到惡言、辱駡、誹謗,則會招來很大的罪報,這就正如先前《譬喻品》所說的那樣;而受持法華經所獲得的功德,就如前言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會很清淨的啊。
    得大勢啊!回顧往昔遠古,在過去不可衡量、沒有止境、不可思議、阿僧祇那麼久遠期間,有一位佛陀,名叫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代的名稱叫離衰,國名叫大成。
    那位威音王佛,在他的世界中,分別為天、人、阿修羅等三善道眾生說法;為追求聲聞乘的人,相應地說四諦法,度脫生、老、病、死之苦,令他們最終達到生死流轉的盡頭;為追求緣覺乘的人,相應地說十二因緣法;為所有菩薩,因要成就無上正覺,相應地說六度波羅蜜法,令他們最終達到佛陀的智慧啊。
    得大勢啊!這位威音王佛的壽命,有四十萬億、那由他那麼多恆河沙的歲數。正法留傳於世的期間,就如一個閻浮提的微塵那麼多長久;像法留傳於世的期間,就如四天下的微塵那麼多長久。那位佛陀大大利益了眾生,然後便滅度離世了。當正法、像法時代結束之後,在這個國土上,又有佛陀出現,也是稱為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的依次逐一出現,合共有二萬億的佛陀,都是同一個名號啊。
    當最初的威音王如來去世,正法結束後,在像法期間,傲慢的比丘擁有強大勢力。那時有一位修菩薩行的比丘,名叫常不輕。得大勢啊!為何他會叫常不輕呢?因為這位比丘,凡是遇到任何人,不論是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都一一禮拜、讚歎,而且這樣的說:『我深深尊敬你們,不敢有絲毫的輕視、怠慢。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可實行菩薩道,都可以會成佛的。』
    然而這位比丘並不拘泥於讀誦經典,只是進行禮拜。即使遠遠的看見四眾,也總會前往禮拜、讚歎,而且這樣的說:『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都可以會成佛的。』
    在四眾之中,有因而動怒、忿恨,心地不清淨的人,便破口大罵說:『你這個無知的比丘,是從那裡跑來的?自言自語在說我不輕慢你們,還為我們授記,說什麼可以會成佛。我們才不需要這種騙人的授記啊。』這樣的情況經過了很多年,時常被人辱罵,也從不生氣、動怒,還是常常的這樣說:『你可以會成佛的。』
    跟別人說這種話時,眾人有些會拿起木棍、瓦片、石塊擲打他,他就急忙躲到較遠處,又高聲地說:『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都可以會成佛的啊。』由於他經常說這種話的緣故,所以傲慢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都暱稱他為常不輕了。
    這位比丘在臨終之時,從天空中可以很清楚的聽到,威音王佛先前所說的法華經;二十千萬億的偈文,他全都能受持了。隨即就獲得上述的眼感官清淨,以及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清淨了。獲得這六種感官清淨後,更增添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多的歲數,可以廣泛地為人演說這部法華經啊。
    這個時候,那些傲慢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曾經輕蔑這個人、給他綽號為常不輕的人,看見他獲得了大神通的能力、能言善辯說法的能力、處變不驚鎮定的能力,又聽到他所說的法,都紛紛信伏、追隨。這位常不輕菩薩又教化了千萬億之多的眾生,使他們達到無上正覺啊。
    常不輕壽命結束之後,得以遇見二千億位佛陀,名號都叫日月燈明。他在這些佛陀的法門中,繼續講說這部法華經。由於這個緣故,又再遇見二千億位佛陀,名號都叫雲自在燈王。他在這些佛陀的法門中,還是受持、讀誦,並為四眾講說這部經典的緣故,獲得這雙肉眼的清淨,耳、鼻、舌、身、意等五種感官的清淨;能在四眾弟子中說法,內心無所畏懼啊。
    得大勢啊!這位常不輕大菩薩,供養了這麼多的佛陀,致上恭敬、尊重、讚歎,種值了許多善根,他後來又遇見千萬億位佛陀,亦在這些佛陀的法門中,講說這部經典,功德有了成就,便可以成佛。
    得大勢啊!你的意見如何?那時的常不輕菩薩,難道是別人嗎?其實就是我的前身啊。如果我在過去世,不曾受持、讀誦這部經典,還為他人講說的話,不可能那麼快就得證無上正覺的。因為我早在先佛的跟前,受持、讀誦這部經典,又為他人講說,所以才能那麼快就證得無上正覺啊。
    得大勢啊!那時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因曾斥責、憎恨、嘲弄及輕視我的緣故,在二百億劫的漫長期間,一直遇不上佛陀、聽不到佛法,見不到僧侶;長達一千劫的漫長期間,在阿鼻地獄遭受大苦惱。直到消除這些罪報之後,又再遇見常不輕菩薩,教化他們無上正覺啊。
    得大勢啊!你的意見如何?那時的四眾經常輕視這位菩薩的人,難道是別人嗎?其實就是現在法會中的跋陀婆羅等的五百位菩薩、師子月等的五百位比丘尼、思佛等的五百位在家男子了。這些都是在追求無上正覺的路上,已達到不退轉階段的人,正正就是他們啊!
    得大勢啊!你應要知道這部法華經,是大大利益於所有大菩薩,可使菩薩達到無上正覺的。所以許多大菩薩,在如來去世後,要應恆常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部經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在過去世有一位佛陀,名號是叫威音王如來。
    神通與智慧不可衡量,能將領引導一切眾生,
    受天界人界八部龍神,所共同推崇致上供養。
    這位佛陀滅度離世後,像法時代將近結束時,
    有一位菩薩行的比丘,他的名字暱稱常不輕。
    那時許多的四眾弟子,都是計較沉著於法執。
    這一位常不輕大菩薩,去到他們所在的地方,
    繼而告訴他們這樣說:我不敢絲毫輕視你們,
    你們都可實行菩薩道,個個都是可以成佛的。
    有許多的人聽聞之後,就對他輕蔑毀謗辱駡,
    這一位常不輕大菩薩,依然能夠忍耐承受啊。
    他的罪業消除完畢後,壽命臨近終結的時刻,
    得以聽到這部法華經,六種感官即獲得清淨。
    由於神通力量的緣故,增添歲數延長了壽命,
    又再可以為許多的人,廣泛演說這部法華經。
    那些沉著法執的四眾,也都是得蒙這位菩薩,
    予以教化而有所成就,令他們走向成佛之道。
    常不輕菩薩命終之後,遇見不計其數的佛陀,
    因為講說這部經之故,獲得不可衡量的福報,
    逐漸具備各種的功德,很快便能成就佛道了。
    那時的常不輕大菩薩,其實就是我的前身啊;
    當時那些四部眾弟子,沉著於法執分別的人,
    聽到不輕菩薩這樣說:你們都是可以成佛的。
    由於這段因緣的原故,遇見不計其數的佛陀。
    在這場法會上的菩薩,當中有五百位的大眾、
    以及四部大眾的弟子、清純信心的男女信徒,
    今日都是站在我面前,聽我說法的人就是了。
    我早已在很多世以前,就曾經勸告過這些人,
    應要聽受這部法華經,這是眾經第一的妙法,
    能開說顯示教化世人,令達生死流轉的盡頭。
    應該世世代代的受持,這樣難得的一部經典。
    要億億萬的漫長期間,甚至不可思議的長久,
    踫上時機才可以聽到,這部妙法蓮華經的啊;
    要億億萬的漫長期間,甚至不可思議的長久,
    有一些佛陀世尊出現,遇上時機才說這部經。
    所以要修行佛道的人,在於佛陀滅度離世後,
    有機會聽聞這部經典,就千萬不要產生疑惑。
    應當一心一意專注地,進行廣泛演說這部經,
    才可以世世遇上佛陀,能夠很快成就佛道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