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2022.05-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我是一個很喜歡旅行的人,自己有能力安排行程、支付旅費之後,就三不五時想離開長住的城市,到外頭透透氣。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以克雷格·史托提這本《旅行的意義》的觀點而言,似乎有異曲同工的意思。
克雷格·史托提先在第一章針對西方世界的「旅行簡史」提出具體而微的見解,20000年前,人類游牧維生,遷徙是為了生存;8000年前,定居代表著耕作的聚落社會,移動代表不被社群接納而遭放逐;在中古世代以前,旅行是對生活的試煉。
中古世代,士兵、水手、商人、朝聖者等職業出現,他們的工作(或理想)需要長距離遷移;文藝復興到18世紀,由於教育逐漸普及,人們開始有「個人」、「自我」的觀念,而且交通進步之下,旅途也不再那麼危險,於是「壯遊」(grand tour)概念出現,成為現代性的大規模休閒活動。
史托提接下來分別定義「旅行」與「觀光」:觀光的性質是逃離現有生活、放鬆、尋求消遣,講求舒適與便利,團體旅遊其來有自;而旅行的目的是抵達一個陌生的地方、理解新的人事物,進而產生教育意義。
旅行一定會獲取新的體驗、接收新的刺激,而旅行者謙卑地接受文化衝擊,將感官經驗變成知識,而新知識將帶來對他人(尤其不同文化的人)更深的共情與理解。
簡單列下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①作者在這本書中常常引經據典,用梭羅、拜倫、達爾文對旅行的看法,或是他們在旅程中寫下的文字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索引中尋找原典。另外還有「推薦讀本」的附錄,實用指數超高!
②作者用大半本書的篇幅,實務性地教導「如何旅行」:如何從風景、人物、天氣、建築物,乃至內在心境,觀察、體會新的事物,這將使人對於世界、對於生命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③作者彙整了諸多旅行家對於旅行的見解,收錄在附錄A中。在此分享我最喜歡的一句:「挑選你要去的國家。挑選幾本旅行指南,找出那些外國人最常去的地區,然後反其道而行。」(出自《單騎伴我走天涯》,黛芙拉.墨菲)
④為了公平起見,作者也列出一些「討厭旅行的老頑固的觀點」,可以在附錄B中查看。很有趣的是,很多人是在旅行途中「儘量多看看」,然後再也不去/不出國。我想他們提筆的同時,一定很想家吧!
結束旅行回來的人絕不會是當初出發的同一個人。

推薦指數✰✰✰✰✰ [自認喜歡旅行者,給予滿分!]
書名:《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Why Travel Matters: A Guide to the Life-Changing Effects of Travel,2018)
作者:克雷格·史托提 (Craig Storti, 1947-)
譯者:王瑞徽
出版社:時報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