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眼淚的歷史

    若不是因為一場讀書會的導讀,我可能不會再把這本書拿起。
    棄書跟棄劇的原理不太一樣,棄劇大多是因為劇情,而棄書則是因其內容取材讓我舉步維艱,作者使用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為分析材料,導致不熟悉作者、作品內容與其時代意義的讀者難以進入狀況,畢竟我是連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都要稍加google才能掌握其時代脈絡的讀者。而這個問題,直到閱讀完整本書仍糾纏者我,我想若非法國文化相關學習者大概很難進入狀況。
    如果要快速總結本書敘事,主要內容訴說的是眼淚符號在不同時代、空間的語言邏輯,而其理論性的呼應,則是要在當代個體化的發展中,替情緒留下註解。
    理性與感性大概是本文中最重要的概念,當然作者對理性的著墨甚少(反正市面上的相關討論族繁不及備載),大多是在討論感性的發展,從啟蒙時代、浪漫主義到現代,感性如何被詮釋、並且規範成了龐雜的問題。
    作者以眼淚作為表徵,拉出幾條軸線進行考察,即眼淚在公私領域的表現規範,針對劇場與家戶場鏡進行描繪、社會對於性別眼淚的詮釋,背後仰賴的是精神科學發展、眼淚的文明詮釋,沿著演化論而建立眼淚的高低位階。當然的,這些材料都是被再現於小說、評論、書信、自傳中的文字。
    大致的內容描述了從眼淚氾濫到眼淚乾涸的變化,說明法國如何進入了一個情緒壓抑的時代。然而要注意的是,每個時代對於眼淚皆是有所規範,眼淚不完全只是反映真摯的情感,而是一套身體技術。或著說藝術。
    眼淚藝術競賽:品味
    若要一單一主題掌握眼淚符號的語意變化,大概是書中對於性別眼淚的差異。在濫情的時代,母親的眼淚引發情緒,父親的眼淚消彌意志(p53),女性的眼淚帶有救贖的力量,男人應為英雄而流淚。這時期的人們是多愁善感的,哭是好事,只不過要哭的合宜。人們追求真摯的眼淚,追求一種品味。當然,男人的眼淚還是比較珍貴。
    哭泣,便是人們擁有感性,能夠同理他人,有別於機器人的展現。
    無法控制的眼淚:合理
    而在大革命後浪漫主義萌芽,人們開始尋找感性新的意涵,與情緒切割。對反於集體情感的澎湃,浪漫主義更在乎個人如何透過其感性觸及人性的真摯。此時哭泣成了減損陽剛氣息的行為,男性在公共場合是丟臉的,而女性哭泣僅是因其身不由己,只是身體受情緒擺布的展現。公共領域是理性的地盤,需要自我克制,而那些感性則先帶回家去。此時人們對於眼淚充斥偽善、欺騙、不理性的想像,厭惡神經質的淚水,因其只是種情緒勒索。
    什麼是有意義的眼淚?浪漫主義所追求的,是透過感性去領悟更深刻的人性,某種程度大個人性也就是神性。如基督教痛苦主義的哭泣,便能讓靈魂得到昇華(p177),取得上帝淚水的方法,便是節制。
    低能的眼淚、文明
    最後,不由自主的情緒表露,更被貶為不文明的表現,感性是一種需要學習與高度訓練後的展現,而不是原始本能。尤其在醫學的加持之下,人是否能控制自己是否哭泣,成了人是否高等的表現。愛哭的原始人、愛哭的窮人與愛哭的女人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不哭,是人能夠管理自我情緒的表現,正如小孩學會以哭以外的方式表達情緒。此時,愛哭的女性不再是感性的代言人,而是無能力使用感性控制其情緒的人。
    此時追求的是更細緻的情感表達,討厭煽情的文學劇場,若非為高貴的情操落淚,眼淚就顯得太廉價的,諷刺憂鬱顯然更勝一籌。
    只不過最後大家都忘了怎麼哭了。
    眼淚的歷史
    在可哭、爆哭到不哭的過程,關乎社會對於身體規訓的改變。身體經驗的轉變,體現了18、19世紀,民族主義、自由民主思想、功利主義紛紛萌芽後的社會情境,作者要說的是,情緒表達的自由,已在公共空間中萎縮,眼淚從公共的溝通符號(哭什麼)成為對身體的限制(不準哭),於此同時,哭也不再連結集體的行動,僅是個體彰顯自我的工具。
    對我來說,社會對身體高度的規訓,示意著主體意識與其身體表現的分離,人們壓抑著情緒,在公共空間裡,時時刻刻維持表面上的理性,法國大革命期間用於治療集體的宣泄儀式,如今已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中消失。
    這不就是這個時代壓抑的人們,所處的生活處境。
    導讀不熟的文本
    要導讀一本不慎熟悉的書,又沒辦法花上太多時間,就只好從自我的學習經歷出發。
    首先是關於法國大革命後,18、19世紀的政治變遷,這些共和與帝國的來來去去,書中並無意交代清楚,但在解讀作者援引文本時,國家政局的變化顯然是重要的分析面向。
    另一則是歐陸思潮的脈絡,從早先的文藝復興,到晚近的啟蒙運動,到後來的浪漫主義,這顯然是文化史的重要軸線,需要較多的背景知識,才能抓住作者在對話的主題。
    至於那些作者是誰,我就沒有細查了,這也是在閱讀中最大的障礙,盧梭伏爾泰或許不用查,但古瑟儂、瑟謬是誰,我就真的是頭一次聽到,也許對熟悉歐陸文學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總而言之,要解讀作者引用的每段文句太為辛苦,我總是期待章節的末端,作者會跳回至較為理論性的結語,看完之後,才能稍稍掌握前面的小章節是想要傳遞出什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