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天涯的盡頭尋找夢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看著由時報出版社出版,褚士瑩所寫的「在天涯的盡頭,歸零」這本新書,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三毛作詞的這首「夢田」,的確,人人心中都有一畝夢田,只要到一定年紀,這個童年栽下的種子,就會不斷前來呼喚。
知道褚士瑩是非常多年以前的事了。讀完醫學院在馬祖南竿島服役時台灣才解除戒嚴,在那段時間前後台灣才開放一般民眾以觀光旅遊的名義出國,退伍後在醫學院繁忙的工作之餘,看到褚士瑩寫的小說,也陸續看到他在二十來歲時,靠著打工攢錢,就旅行了近百個國家的神奇經歷,實在是非常羨慕也有點嫉妒這個年輕人。
這些年來斷斷續續地看著他的書也間或看到報章媒體對於他的報導,知道他雖然曾經在跨國大企業當專業經理人,卻決定從三十歲起將全職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利用他的企管專業,協助公益團體的發展;也知道他雖然仍然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但是卻是推動公益旅行這種新的旅行模式,直到近年赫然發現他居然在對台灣而言相當陌生的國度,經營一個從公益出發的有機農場,一個最專業最有國際觀的企管人才怎麼轉變成最在地而植根於泥土的農夫?在納悶之餘,這本書在他娓娓道來中,總算解答了我的疑惑。
2002年起,也是在褚士瑩擔任國際間NGO顧問的第六年,他接到一個可以回應小時候想做農夫的志願的計劃,到緬甸北部的山區去成立一個環保的農場。
這片山區原本是一片荒涼無人的熱帶叢林,佃農們像游擊隊那樣,每年進入山林掠奪資源,一季噴灑幾十次農藥,收成後放一把火燒山,沒有人知道甚麼時候這塊土地還能再利用,但是慢慢的,在堵士瑩費了幾年的努力,一個多種族的有機農作社區形成了,整個弄曼農地也變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很佩服褚士瑩在非常年輕時就很自覺的成為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知道在獻身於公益團體之前,要先有非常專業的學識與經營管理經驗,同時要先確保自己在財務上無後顧之憂,最重要的是,他瞭解到,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學習放棄」,「學會歸零」,拋掉過去所學的知識、拋棄舊習慣,反而是形成有意義的改變的最重要關鍵,誠如士瑩所說的,只有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願意放棄所學所知,才可以「剛剛好」給了別人最需要的東西。
許多從事公益活動或從事社會改革的熱血青年,總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與真理,因此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卻忘掉了一個人只有在自我承諾的行動與付出的過程中,才會發展出改變自己的力量,這種改變不可能來自別人的強迫或威脅,也不可能來自別人的教導或訓示,因此透過尊重與包容,溫柔的傾聽別人的內心,從別人的感受出發,留有空間來等待,才能讓他們從點點滴滴的行動中累積出改變的力量。從士瑩描述他在緬甸弄曼有機農場長達七、八年的努力,我們真實看到這種溫柔革命的力量。
不過,還是頗羨慕士瑩他可以真正回應與實現童年的夢想,也想起這些年正在興起的「半農半×」的新生活觀,也就是一個人花一半的時間做農夫,種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時間找到自己的生命職志,貢獻社會。褚士瑩的生命之旅也讓我們相信,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也一定有一種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貢獻社會。
旅行是許多人一輩子始終縈繞心頭的嚮往,但是正如士瑩提醒的,旅行並不是美好人生的代名詞,旅行只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而已,透過旅行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後,決定怎麼為自己的人生踏出第二步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旅行不只是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的活動,更是一個人尋找自己內在心靈的過程,在旅途中,我們可以安靜的面對自己和這個世界。這也許是許多朋友參加完士瑩推動的公益旅行之後,回到台灣做出改變自己人生軌道的原因吧?
或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世界,而是用新的野視看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