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沉沒成本」決定你一輩子的工作|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看到一個群組裡,群友po了一篇政府機關徵人啟事,裡面提到了幾份徵心理師可以作的的工作
  1. 執行秘書 薪水 54992-59143
工作內容:
協助主任綜理中心業務
2. 關懷訪視督導 薪水 46440-63720
工作內容:
2-1. 社區精神病人等之整合評估、處遇及資源連結一線服務
2-2. 督導並參與高危險會議與社區處遇聯繫協調
2-3. 行政業務與其他臨時交辦事項
3. 臨床心理師 薪水 46440-57240
工作內容:
3-1. 辦理社區民眾心理健康促進與專業服務
3-2. 擬定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年度計畫與執行
3-3. 提供社區個案諮商、外展服務
3-4. 提供可近性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接受他機關轉介並提供心理諮詢、諮商服務
3-5. 整合與連結各網路心理健康服務資源與轉介、餐與網路聯繫會議
3-6. 辦理心理衛生需求或服務方案研究計畫
3-7. 其他臨時交辦事項
如果剛拿到執照的你,會選哪一項?
可能多數的人(包括過去的我)會選作臨床心理師,好不容易念了那麼久的書,考到了執照,當然要做臨床心理師的工作,薪水也不錯,是吧 !
姑且不討論那一個工作好或是不好,單純從職涯的觀點去看不同的選擇後續會有甚麼樣的可能結果!
職涯也有分你想穩定做同樣的工作,或是想持續增長,在工作逐漸的讓你能夠財務自由,這就在於你期望未來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篇文章先來談談求穩定的人可能的想法。初入職場的人常常都會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什麼是穩定?也就是儘量不要有任何的改變,包括職位上、工作內容上,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舒適圈過久了,會讓自己捨不得那些「沉沒成本」,也就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放棄過去那麼多年在這個位置上累積的人脈、公司對我那麼好、我還等著這家公司領退休金呢!呆得越久,在社會上競爭力越少,也就越不敢離開這家公司,幾年之後想到的就是我只會我目前的工作,其他都不會怎麼敢離開這邊呢?
從這樣的思維中看到維持穩定是一個最初的想法,害怕改變則是最後的結果;從原本有能力離開,到後來不敢離開這個公司。
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了一件事,新人輩出,如果不改變,很容易被市場擠下來,譬如心理師這個行業,資深的心理師(心理師法出來的那幾年考上執照的心理師),多數仍然還在機構這個大傘下面,20多年了,對治療有興趣固然很好,也有些人從大機構退休後也很不容易的開了治療所和諮商所,都能如願持續做心理治療。
有些人會說,我都有持續不斷的深耕心理諮商、治療技術。這是多數心理師會走的路,學習新的治療方法或是花幾年精進一門治療方法諮商技術。
然而,現在的治療所/諮商所林立,你想到什麼呢?越多人需要心理師,的確,除此之外,則是你越要有競爭力,因為大家都在作心理諮商,你的競爭力不是來自於只讓自己好,自己知道自己多麼厲害,而是要能夠讓人知道自己有多麼厲害的。所以前者(讓自己好)是核心能力,而後者(讓人知道自己的好)則是行銷自己的能力。新進市場的心理師有的以寫作擅長、有的經常上節目、也有製作podcast或成為youtuber等,這些在過往從沒想過的行銷自己的方法,逐漸成為顯學,如果我們還是維持繼續努力自己的專業,如此一來只會讓自己的市場越來越小。
在大機構裡面的你需要讓人知道,未來也才有可能走出機構進入社區,而在開治療所/諮商所的你也需要讓人知道才有可能有人來找你。因為在大機構有名的原因常是因為有大機構的光環,若出了這個光環以後,才是真正自己的實力。
現在就是你預備你的品牌的時候,不要再讓沉沒成本,阻礙你未來發光發熱的路,這樣也才有餘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加入臉書【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4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所以你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臉書裡到底寫甚麼?那些訊息是你的受眾需要的? 哪些訊息是你的受眾所遇到的困境? 這些往往都左右了受眾對你的信任感,千萬別小看這些內容,持續累積下去,你就會讓人看到。
以往還在醫院的經驗,當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構思自己的課程或講座內容,我也曾經以多數心理師會的內容,憂鬱,正念,自我情緒調適,常見的講題作為題目。然而,用這些題目作為講題會遇到一些缺點: 由於題目單一,所以一般能接的講座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太長就會開始往深度去講。如果應用在課程設計中...
過去的文章中,我常常提醒時間成本的重要,投入的任何心力都與自己的未來有關。在任何決定之前要先調查好市場,定位,切入點,這些不是馬上到位的,所以更需要花時間去考量。在做個人品牌之前,我還在醫院,覺得我離開之後應該只有高齡者心理我比較在行,但還是膽怯,膽怯的是未知的未來,出去以後除了這個我還能做甚麼?
我們剛畢業的時候,很期待找到工作,所以會以幾件事情作為選擇的依據,包括距離家裡的遠近,薪水是否足夠,公司的名氣大小等,不少人因為有了這些好處,就一直待在同樣的工作上十幾年,只要工作穩定,公司沒倒,就繼續做,甚至想呆到退休...
本文重點: 1、4種不同設立治療所的模式。 2、設立治療所與設立醫院的差異。
本文重點: 1、平常便有常態專業的產出,累積信任感成為基礎分數。 2、產出的內容要很接地氣,不一定非常專業,但要有想法。 3、演講千萬別只講知識,而是要把知識化為生活實例,把握每一次的加分項目,才有機會上到不同的檔次。
所以你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臉書裡到底寫甚麼?那些訊息是你的受眾需要的? 哪些訊息是你的受眾所遇到的困境? 這些往往都左右了受眾對你的信任感,千萬別小看這些內容,持續累積下去,你就會讓人看到。
以往還在醫院的經驗,當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構思自己的課程或講座內容,我也曾經以多數心理師會的內容,憂鬱,正念,自我情緒調適,常見的講題作為題目。然而,用這些題目作為講題會遇到一些缺點: 由於題目單一,所以一般能接的講座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太長就會開始往深度去講。如果應用在課程設計中...
過去的文章中,我常常提醒時間成本的重要,投入的任何心力都與自己的未來有關。在任何決定之前要先調查好市場,定位,切入點,這些不是馬上到位的,所以更需要花時間去考量。在做個人品牌之前,我還在醫院,覺得我離開之後應該只有高齡者心理我比較在行,但還是膽怯,膽怯的是未知的未來,出去以後除了這個我還能做甚麼?
我們剛畢業的時候,很期待找到工作,所以會以幾件事情作為選擇的依據,包括距離家裡的遠近,薪水是否足夠,公司的名氣大小等,不少人因為有了這些好處,就一直待在同樣的工作上十幾年,只要工作穩定,公司沒倒,就繼續做,甚至想呆到退休...
本文重點: 1、4種不同設立治療所的模式。 2、設立治療所與設立醫院的差異。
本文重點: 1、平常便有常態專業的產出,累積信任感成為基礎分數。 2、產出的內容要很接地氣,不一定非常專業,但要有想法。 3、演講千萬別只講知識,而是要把知識化為生活實例,把握每一次的加分項目,才有機會上到不同的檔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職業生涯諮詢師這個職業在國內算是近年興起的職業,諮詢師可以為來訪者帶來什麼協助?又應該具備什麼專業呢?
Thumbnail
職涯諮詢與心理諮商有著深層的差異。本文探討了職涯諮詢師與心理諮商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職涯諮詢系統的開發者,職游團隊和該系統所引入的六大性格理論。閱讀本文將幫助您更好地瞭解職涯諮詢的獨特價值和應用。
Thumbnail
接近30歲的職場人,在考慮轉換跑道專攻心理諮商時,難以決定。這篇文章提供了給予的建議和反省,藉此來解答這個疑問。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近期隨著轉職潮興起,轉職需求也大大提升,職涯諮詢師、心理諮商以及職涯顧問。 可能有人會困惑,轉職為什麼需要這些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差異為何? 這篇整合了作者職涯諮詢幾年的經驗與觀察,整合出完整的諮詢,希望幫助你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不知道你對於穩定工作的看法是甚麼?例如:不管工作多少年都可以有穩定的收入?永遠都不會失業嗎?可是,真的有永遠的工作嗎?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臨床心理師節怎麼來的? 你有好奇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差異嗎? 如果是考生,可以怎麼協助自己選擇合適的職系呢?
Thumbnail
職業生涯諮詢師這個職業在國內算是近年興起的職業,諮詢師可以為來訪者帶來什麼協助?又應該具備什麼專業呢?
Thumbnail
職涯諮詢與心理諮商有著深層的差異。本文探討了職涯諮詢師與心理諮商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職涯諮詢系統的開發者,職游團隊和該系統所引入的六大性格理論。閱讀本文將幫助您更好地瞭解職涯諮詢的獨特價值和應用。
Thumbnail
接近30歲的職場人,在考慮轉換跑道專攻心理諮商時,難以決定。這篇文章提供了給予的建議和反省,藉此來解答這個疑問。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近期隨著轉職潮興起,轉職需求也大大提升,職涯諮詢師、心理諮商以及職涯顧問。 可能有人會困惑,轉職為什麼需要這些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差異為何? 這篇整合了作者職涯諮詢幾年的經驗與觀察,整合出完整的諮詢,希望幫助你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從小對於心理學懷著一份好奇又崇敬的心理,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理師 ,無奈學習成績與心理師的距離實在遙遠,只好放棄心中的夢想。 遇到如萍: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才知道要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不僅要取得研究所碩士學位外,且要正式通過嚴格的國家高考取得證照資格,才能成為正式的諮商心理師。
Thumbnail
      不知道你對於穩定工作的看法是甚麼?例如:不管工作多少年都可以有穩定的收入?永遠都不會失業嗎?可是,真的有永遠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