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武后在平定了揚州的叛亂後,便開始為日後登基布局,包含製造祥瑞,創立新文字等,最後在群臣的請願之下,武后終於勉為其難的接受當皇帝,改國號為周。
武后革唐為「周」的新紀元,佛教也迎來空前的發展。則天皇帝為了強化女性稱帝的合理性,利用《大雲經》中淨光天女將君臨一國的預言,並與彌勒佛信仰結合為一體,為武周革命製造輿論。不僅馬上令各州設立大雲寺、建造佛像、支持譯經等,更於登基第二年下令以佛為尊,位列於道教之前,《舊唐書》:「天授二年(西元691年) 四月,令釋教(佛教)在道法(道教)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教於此時期為鼎盛階段,信仰者不計其數。許多高僧都是武皇帝禮遇請益的對象,包含翻譯《華嚴經》八十卷本的實叉難陀、譯經家義淨、華嚴宗的法藏、南天竺僧菩提流志以及禪宗的神秀等人,其中,禮遇最為盛者為神秀禪師。久視元年(西元700年),則天皇帝特派使者迎請神秀禪師,並安排神秀禪師住在宮內偏殿,以方便聆聽說法。女皇往來洛陽、長安二京時,經常請神秀隨駕,時時請益,躬為帝師,遂推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神秀禪師本姓李,陳留尉氏人,年少時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儒生,深諳 《老》 、《莊》等道家的要旨,通曉儒家經典,同時也深入佛教三乘經論和《四分律》戒儀。武德八年(西元625年)受具足戒於天宮寺,洛陽天宮寺乃唐代創建,位於洛陽,原為唐高祖李淵舊居,於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632年)改為寺院,唐中宗神龍二年(西元706年),秀師於天宮寺示寂。相傳,「神秀」法名的由來,乃是禪宗五祖弘忍賜名,意為「神姿秀慧」,當時神秀前往五祖弘忍大師駐錫的東山寺年紀為五十歲,大約是永徽六年(西元655年),不論是修為或是對禪法的理解,神秀的表現在東山寺中都是最出色的,五祖門人尊稱神秀為「上座」,而忍大師也讚歎「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弘忍大師傳法的過程,一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唐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年),某天有個嶺南來的惠能來到東山寺拜見五祖,《六祖壇經》中記載這段精采生動的對話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參禮五祖時,說到來此的目的是想要學佛,但五祖當時用「獦獠」激他,你這未開化的南蠻子,怎麼能做佛事呢?而惠能機敏地回答,合於《大般涅槃經》中「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道理,足見其根器敏銳。五祖想要多與惠能說話,但礙於身邊的徒眾仍在,於是就叫惠能跟著大家一起做事去。
有一天,五祖召集大眾,要大家各作一偈上呈,並依此來傳衣缽。會後大家都覺得上座神秀法師是五祖的得意門生,我們作偈幹嘛呢?五祖一定是傳給神秀的。而神秀法師也知道大家都不作偈是因為自己是他們的教授師,所以一定要寫一首四句偈來上呈弘忍和尚,不然五祖不知道我目前的程度在哪。《六祖壇經》把神秀這段心路歷程刻劃得栩栩如生。
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待法。大難大難!』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上述的經過,大家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些事情準備好了,真的要去做的時候,裹足不前,思前想後,有時甚至到主事者附近鼓起勇氣要討論時,又默默地走回去,身心不安。
想了想之後,神秀就在半夜到堂前把偈子寫在牆壁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的偈子的意思是,人身如一棵能自我覺悟的樹,而心好比一面清明光亮的鏡子;必須時時刻刻不忘勤加拂拭,莫讓身心沾染世俗的塵埃。
大家看了都讚歎神秀禪師的境界很高,五祖弘忍看了以後,跟門人說依照這個方式修行,可以獲得大利益,卻私下找來神秀說:「你的見解還是在門外,未入門內,也就是還未開悟。你再去想一下,有新的偈子再來給我看,如果見到自己的本性(佛性),我就傳法給你!」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此時在廚房裡舂米的惠能,偶然聽到了這偈子心中也有所感,便請人帶到堂前,並在牆上題一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大師見了以後,認為惠能才是真正見到諸法空性、悟入禪道的人,因此後來就把衣缽傳給了他,成為禪宗的六祖大師,但因為時機還沒成熟,恐怕有人傷害,因此五祖告訴惠能往南逃走(這一逃就是十五年),並告誡衣缽是爭端,到你就不要再往後傳了。三年後我就會過世(咸亨五年,西元674年),你到時候會大興佛法。
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弘揚佛法,傳法給二組慧可時,說了一首偈語,預言了禪宗法脈的開展。
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意思是我來到中國傳揚頓教法門,救度迷昧的有情眾生。其後的禪門,將會有一位賢人(六祖惠能)出現,從其座下開演出五宗門庭,分別是南嶽門下「溈仰宗」、「臨濟宗」;青原門下有「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話說弘忍大師逝世之後,神秀禪師也銷聲匿跡,一直到唐高宗儀鳳年間(西元676-679年),神秀早已年過古稀,在數十位荊楚大德們共同推薦下,僧籍玉泉寺。玉泉寺位於湖北當陽西南玉泉山,智顗大師曾於此弘揚天台教義,並於西元593年,獲隋文帝賜額「玉泉寺」匾額。在此結夏安居期間,智者大師於玉泉寺開講《妙法蓮華經》,由章安灌頂大師記錄成文,此即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華玄義》。智者大師以「妙法蓮華經」五字收攝全體之佛法,並不是單就《妙法蓮華經》一經之內涵而說,認為這部經典含攝了一切道理之圓教,故解釋本經之經名,即可遍觀一切佛經的本質。其
方法是運用「權實」、「跡本」等概念,建立起「五時八教」的教判體系;以《法華經》之一乘圓教收攝佛陀於不同時空的方便教法,由此彰顯其「妙」不可言。(「權」指的是方便,例如我們常說的權宜之計,每個人的基礎與喜好不同,佛陀就給予不同的方法,讓大家可以聽懂並接受。透過方便的詮釋,讓大家體悟到「實」際的真理。「跡本」的觀念也是如此,「跡」也叫做權,就是權巧方便施設;「本」即根本,就是真如,就是實相)。(
智者大師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