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
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麽能算是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德的,無論在緊急時,抑或在顛沛時,都不會因利忘義。」
作為一個「人」— —一個有格的人,當面對個人私利的引誘、又或在權衡個人的得失時,良知會警示你不處也;否則,埋沒良知、甚至出賣良知,哪刻已經不算是個「人」了。所以,無論富貴抑或貧賤,君子都必須以正確的態度來處理;而小人自然會有內心掙扎,甚至麻木不仁。
當面對私利的引誘時,就是道德人格的考驗。人,往往過不了哪關,就是自已呀!
④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11】
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產業;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
這章更加具體地點出君子與小人內心時刻所嚮往的不同。君子所執着的是人格的建立(懷德)與公義的伸張(懷刑、公平的法制);而小人所關心的是產業、身家,以致一己的着數,千萬不要蝕底。這兩種不同的心懷取態、不同的價值取向,君子與小人在本質上就已經截然不同了。
依孔子的標準,不貪圖不義之財,而又能關注社會公義的,就已經是君子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