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西方憑什麼 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 ( 原文作者:Ian Morris )

從人類智能開發形成社會的過程中,透過東西方世界歷史的比較,來說明為什麼21世紀的現在是西方世界的規則在主宰或者說是駕馭全世界。作者追溯遠古時期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第一次大規模脫離採獵生活,定點群居在「丘陵兩翼」,就是現在的亞洲西南,循著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再到約旦河谷,這個「丘陵兩翼」就是西方世界的誕生地。(P.72圖)
那麼作者用了哪些基準來測量社會發展?(P.121~123)首先抓出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並且符合6個常識性標準:一、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關。二、超然物外,什麼物呢?指的就是文化。三、指標必須各自獨立。四、必須紀錄足夠。五、特質必須可靠。六、必須方便探究。作者根據剛剛那六項特點,最後選定他認為都有符合六項特點的4個指標,來做為衡量社會發展的基準。第一個是能量取用;第二個是組織人力物力。第三個是資訊處理。第四個是戰爭力。又是怎麼給分數的呢?(P.125)作者把公元2000年社會發展最高分設為1000分,四個特質各占250分。
作者爬梳16000年來整個人類歷史走勢,從四個指標衡量的結果發現,在上古時期東西雙方的得分是相互趨近的。一直到公元六世紀中葉,東方超越西方。東方於是領先西方1200年,到了18世紀末西方又重新領先東方。而這一切驅動所有東西方不一致的起源是什麼?作者認為是地理。(P.273)東西方第一次黃金交叉的時候在公元541年,在這之前是戰亂逼得難民衣冠南渡至江南,而江南適合種稻。公元589年隋朝統一華南和華北,還建造了長2700公里,寬30-70公尺的大運河,江南稻米得以北運到長安和洛陽這些城市。
唐朝白居易曾描述長安:「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期』發音)」,唐宋盛世的時候(P.305)全中國境內因中世紀溫暖時期而受惠。從考古學的紀錄,像湖泊沉積、石筍碳氧同位素、文字記錄等跡證都顯示偏旱的華北此時雨量增多,這對農業是利多;偏溼的華南降雨較少,此時增多的雨量也是利多。而公元1100年的中國人口可能有一億了。
在第7章的最後,作者引用了東坡先生在1080年左右寫的《石炭歌》:「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盤萬車炭。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為君鑄作百鏈刀,要斬長鯨為萬段。」讓我重新認識這位北宋著名的作家與他所處的徐州。
(可參閱。趣話煤炭(六):徐州煤炭開採利用的最早記載——蘇軾《石炭歌》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HjPgxW4BMH2_cNUgsemF.html)。
我所知道的蘇軾,是寫《定風波》的落拓詩人。但在作者的史料參考中,這首描述宋朝經濟繁榮社會的石炭詩,是眼看就要成就工業革命,眼看就要引領全球的東方社會發展巔峰。且與此同時,東坡先生所處的北宋年代繁華正盛,然而為什麼到頭來會是西方主宰?
讀到這裏我才明白,是地理環境讓經濟規模侷限,而使得工業產能發揮有限,無法進一步達到革命的層次時,宋朝就滅了。元朝雖有開疆闢土,無奈「天起騎士」讓中國人口減少了1/4,接著明朝的鄭和艦隊在1405年至1433年7度出航。而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美洲大陸。(P.343)的地圖說明了發現美洲新大陸,西歐佔盡自然地理優勢,西歐離美洲約5000公里,而中國離美洲的距離卻加倍,地理位置的距離增添了鄭和發現新大陸的困難。
發現新大陸就等同於增加一個新的經濟規模,發現美洲新大陸的300年後,英國工業革命大爆發,從此西方超越東方至今。所以是美洲新大陸的經濟規模需求驅動工業革命,因而西方主宰全世界;並非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才由西方主宰這世界。簡單說,工業革命是歐洲展現國家經濟規模版圖的結果,而不是有了工業革命才有經濟規模。此處過去常倒果為因,卻忽略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能量是一樣的,工業革命也可能開啟於在東方。若是我們倒果為因,那麼早在唐宋盛世就會有東方版的工業革命了。可是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是自然的地理因素給了西方佔盡優勢,發展出工業革命。後來雖然經過兩次的世界大戰,卻更加鞏固西方主宰意識,這個近代史大部份的人應該都知道,這裏就不贅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