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張乾琦:我一直覺得要避戰,就是要全面備戰。

在 Lviv 的Saint Peter and Saint Paul Garrison教堂,正舉行四場陣亡士兵的葬禮。(攝影/張乾琦)
在 Lviv 的Saint Peter and Saint Paul Garrison教堂,正舉行四場陣亡士兵的葬禮。(攝影/張乾琦)
前言: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終生會員張乾琦,今年四度到烏克蘭拍攝烏俄戰爭,並因此得到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和吳舜文新聞攝影獎。日前他回台領獎,並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分享戰地拍攝經驗,語重心長的提醒台灣向烏克蘭借鏡,並要有備戰的憂患意識。以下為11月30日演講的節錄內容,烏克蘭的照片皆為張乾琦先生授權使用—

應該記錄不公不義的入侵
張乾琦在北美館分享戰地拍攝經驗
我不是戰地記者,我在2022年去了四次烏克蘭。如果問說我怕嗎,當然會怕,但是我需要去嗎?需要,我也覺得我有義務去記錄這場不公不義的入侵,所以在戰爭開始 (2/24) 的第二個禮拜,我就到烏克蘭。我住在奥地利,以前從維也納到基輔不到兩小時,現在大概是兩天。
烏克蘭人不只記得今天是幾月幾日,也記得今天是戰爭的第幾天。我到烏克蘭四次,去了西邊、基輔、南邊的敖德薩,後來大部分在烏東頓巴斯,那裡已經不需要防空警報了。有些人可能不怕,我是會怕,不怕的人很勇敢,但是怕的人不代表不勇敢,但是我覺得需要去,其實隨時都會有砲彈落下來,前線幾乎都是砲兵。
2014年,烏東分離、克里米亞被占領後,美國、英國、加拿大很多國家都在培訓烏克蘭的軍人,在我看來戰爭早在2014年就開始了。
2014年,整個烏克蘭的生活還算正常,馬照跑、舞照跳,但是2022年,整個國家的人口流動,向西傾斜,幾百萬人被迫離家,幾乎都是女人、母親、孩子,男人從18到60歲不一定會被徵召,但必須留在國內。我昨天看到的數字是,俄羅斯每天向烏克蘭發射五萬顆砲彈,與此同時,烏克蘭的防禦工事,拒馬一個一個快速地建立起來。在烏克蘭可以合理擁有槍枝,規定非常嚴格。有人說過,俄羅斯的戰車開到基輔,城市裡的每一個槍口會有一把槍伸出來。
Saints Paul & Peter Garrison Church, Lviv, 2022. (攝影/張乾琦)
大屠殺紀念日 (攝影/張乾琦)
我們上次聽到警報是甚麼時候?我分享一個例子,奧地利是每個星期六12:00,沒有例外,一定測試警報15秒。請你要記住一點,如果砲彈落下,第一道牆會承受撞擊,一定要躲到第二道牆後面。大家要上一些急救課程,不只救自己也救你的親朋好友。很多時候與其靠政府,還不如自救。政府的資源有限,台灣到今年三月,受訓合格的防災士只有10322位,當然EMT(緊急救護技術員)有很多。

自己的戰爭自己打
我覺得臺灣只有兩種敵人,中共和中共的同路人。
我覺得臺灣需要繼續幫助救援烏克蘭,台灣也需要感謝烏克蘭。因為俄羅斯入侵的戰爭,替臺灣爭取到更多的時間。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特別記得這位代號叫「畢卡索」的畫家,他把太太和女兒送出國後,他就自己回來從軍,有太多人從軍。有逃兵嗎?當然有,但是非常非常少數,逃了之後別想再回來,你會受到所有人的鄙視。
3月22日,在由Odessa開往Mostyska的火車上,烏克蘭人離開被戰火摧毀的南方家園,前往波蘭邊境尋求庇護。(攝影/張乾琦)
有很多烏克蘭的年輕人都跟我說,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戰爭自己打。他們感謝有這麼多國外的援助,他們也很需要,士氣也越來越足。這位畢卡索知道我從台灣來,也了解我們的情況,他和幾位軍人跟我說,「等戰爭結束,台灣有事,他們要過來幫忙。」但是,我們是不是自己都準備好了?
我一直覺得要避戰,就是要全面備戰。這是我的看法。做最好的準備,但是要做最壞的打算。
我去烏克蘭的初衷之一就是,我希望這些經驗和這些影像,可以跟特別是年輕一輩分享。台灣和烏克蘭同樣面對文攻武嚇,但全世界唯一覺得台灣不會打仗的就是台灣人。要保護台灣一定會流血會犧牲,但是台灣有事我一定回來,一定。
【關於 張乾琦】
「我每一個照片,希望追求的是picture accuracy,我希望是準確的,把語言做到最精確。當然這是一輩子的功課。」
張乾琦1961年出生於台中,現居奧地利,是世界最頂尖的報導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的終生會員,是馬格蘭唯一的華裔成員,作品見於《紐約客》、《國家地理雜誌》、《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紐約時報》等眾多國際重要新聞媒體,並得到美國國家新聞攝影家協會年度攝影獎、尤金.史密斯紀念基金會所創立的人道主義攝影獎等許多重要國際獎項。
不只為國際新聞媒體拍攝專題,張乾琦長年進行許多個人創作計畫,作品主要探討人的連結和疏離關係,早期以龍發堂為題的《鍊》(The Chain) ,和紐約唐人街皆為個人代表作品。他時常深入險境拍攝高度困難的議題,比如拍攝脫北者的《逃離北韓》(Escape From North Korea),近年也開始拍攝逃亡到歐洲的敘利亞難民。
整理編輯/徐蘊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藝術很有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