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需求方不是故意的,只是大家都沒經驗

擔任設計師這個工作一陣子之後,你會很有趣的發現,要把手上接到的工作漂亮達成,仰賴一些前置條件,而工作找上你的時候,往往不具備充分的前置條件,現實一點的情況是,這些前置條件甚至是隱藏情報,需要你自己當偵探。
但需求方也不是故意的,大多數的人都不擅長當需求方。 這就好比你吃了一輩子的夜市小吃,夜市小吃菜單明確,點什麼吃什麼,你對料理過程也沒什麼可以決定的,頂多問你要不要香菜跟加辣,彷彿這就是客製化了。 但突然有一天你去台菜海鮮餐廳,看到店門口一整櫃的海鮮,傻眼貓咪,怎麼沒有菜單?每個客人都在店門口跟老闆指指點點,輪到你的時候老闆的語氣又快又急,你楞在那裡發慌,這些都是什麼沒看過的魚?要怎麼點?價錢是多少?什麼叫時價?那我怎麼知道整桌菜要多少錢? 這些點菜的眉角,要吃過、看過、聽過,模仿別人怎麼做、聽聽看老闆的建議之後,才逐漸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點菜方式,然後才會知道更深的一層,原來每一家店適合的點菜方式都不一樣,想要特定的吃法,還要找對店。 點菜點久了,你才能根據要招待什麼客人、聚餐的主題、這個季節適合吃什麼等條件,選擇適合的店,決定恰當的預算,作一個得心應手的需求方。 這些事情中,隱藏著大量的學習成本,顯現在軟體專案上,就是有關於需求的風險。 你在軟體專案上,幾乎一定會發生「點錯菜」的狀況,即使是資深的需求方也難以避免。因為干涉需求的情境實在數也數不清,你以為的需求方,背後還有需求方,一層一層的關係越來越抽象,甚至難以定義共識。 偏偏人腦就是厭惡模糊難以理解的事情,喜歡具體明確的東西,所以會希望你先做做看再說,這樣需求方才知道自己的需求,你瞧,這不就是學習的過程嗎? 進行觀察、提出假說、動手測試概念、分析成果,然後再進行下一輪的行動,所有人在這個過程中萃取出共識(或者獨特的領域知識),事情才逐漸明朗,需求方才明確知道自己應該點什麼菜。 這些事情用文字書寫起來好像輕鬆愜意,但在現實的工作期程中,卻是在充滿壓力、經常發生短期情緒干擾、利益不一致、缺乏共識、回饋模糊不清、溝通用語充滿歧義的情況下,要跟需求方進行兩人三腳。 所以,有時候你的需求方也放棄掙扎了,因為一切真的太模糊太抽象,又不是擔任需求方就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而如果我們也放棄掙扎,變成單純的聽令行事,反正需求方告訴我們什麼,非要畫押白紙黑字才執行,風險都是別人扛,那就把自己變成工人智慧的滑鼠以及語音輸入法了。 這樣的兩人三腳關係,就會成為觀落陰的地獄。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開始成為能獨當一面的設計師之後,不能只是躲在設計語言的背後只處理專業工作的原因。
我們要往前多站幾步,尋找更多方式,去幫助需求方降低他們的認知負擔,做出更有品質的決策討論。
一個重視品質與有所追求的大廚,必定會自己去進行食材的採買,誇張一點的甚至會自己從農場開始作起。
七分靠材料,三分靠手藝。
採取行動幫助需求方取得品質可靠的原料,我們才能夠好好的發揮所長,最終完成更符合目的的東西,回饋給需求方,實現在市場上的價值。
這個形成正面循環的動力飛輪,需要有人跳出原本的負面迴圈,額外產生作用力。
所以我們要認知,需求方往往不是故意的,他的位子並不好坐,需要更多的助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