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嘗試2: 察覺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長久以來,我們被灌輸一日三餐。不吃,會餓,難受。
歡慶的場合,團聚的場合,要吃大餐。大餐,代表獎賞,吃大餐,就會快樂。
但,真的嗎? 或許,那只是我們大腦丟出來的訊號。
而大腦之所以給我們飢餓的訊號、給我們期待與喜悅的訊號,也只是我們已經訓練大腦習慣這樣想。
今天思考到,一日一餐、兩餐,每一次吃或不吃,都應該是確認身體是否需要,因為身體每天狀況不同,並非每天都要一日三餐,不需要只是照著約束而吃。不是因為早上要開始工作,就一定得吃早餐,不是中午休息鐘響,就一定要吃午餐。也不是下了班,就要趕快去吃晚餐。
不吃會餓,但如果告訴大腦,身體不需要這麼多食物,久了,在那個時間點,大腦就不會再釋放這樣的訊號,肚子也不會叫,不會難受。
我身邊的同事,早上一定要一杯咖啡,中午回到座位,再帶一杯咖啡,她深信沒有咖啡,她會想睡覺。但我的觀察,不會,那是因為你已經習慣一定要有咖啡,你依賴咖啡,你已經咖啡成癮,你以為你下午總是想睡覺,所以要喝咖啡,事實上是你若沒喝咖啡,大腦就釋出"想睡覺"的訊息,因為大腦已經習慣這個時間期待、預期喝咖啡。
這讓我想到,飲食是否也是如此。我以為我餓,但事實上,是我的大腦在某個時間點就自動釋出"我餓"的訊號,即使我的身體不餓。今年開始,我要開始觀察我已經習以為常40多年的飲食習慣,我要以餐為單位、以每一次進食為單位,都觀察我的身體是否需要這次進食,對於每一次進食感受如何,是我的大腦想吃,還是我的身體想吃;我所吃進去的每一餐,究竟是下意識的在滿足我的大腦,還是在滿足我身體真正的需要。
今天看日本禪師的書,他說在佛法的訓練中,有一段歷程是,年輕法師們必須不穿鞋,冬天也踩在冰冷的雪地上,一開始非常痛苦,後來居然能夠習慣赤腳,並深深感到溫暖與寒冷的差別;另外,曾有一段時間,他們每日三餐,都只有稀飯配兩片醬瓜,一日熱量不過七百卡,他曾餓到快要昏倒。
但也是這樣的經驗,讓他深切體認到,在這個世界上,唯一需要的、唯一重要的,就是這個身體而已,只有身體活著,這件事是不能放棄的,其他的一切都並非必要。
對於進食的覺察,身體對於進食的反應,這是物質豐富的現代人缺乏的,所有人從出生起就未曾覺察,甚至一輩子都不曾覺察。
去年的功課,是對於金錢的思考,今年的功課,是對於身體進食的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梭羅引用波斯詩人薩迪"薔薇園"的詩句: 別把你的心傾注在那種轉瞬即逝的事務上,許多回教國家消失地無影無蹤後,底格里斯河依舊川流不息流過巴格德;如果你手頭很充裕,就像棗樹那樣慷慨大方吧;但如果兩手空空,那就成為像是柏樹那樣,做個自由自在的人吧。
你的經驗和我的經驗,顯然都證實我們能藉由表現行動,來映現出我們秉持自由意志決斷的思維、慾望和決定,從而影響現實的展開。 不過這裡堅守我們的物理主義派立場,你我不過就是行為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粒子所形成的群集。我們的選擇,是我們的例子以不同方式奔逐穿梭我們的腦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行動,是我們的例子以不
聞某位並不熟悉、僅從旁認識的長輩死訊。 大家追憶他的俠士風範。他突然的離去,我私以為也是最適合他告別這個世界的方式。 俠,在年輕的時候看,是一種瀟灑,一種風格,一種生命情調。嚮之往之。 但過了中年後看,也看出一種無可奈何,一種時不我予,一種自棄,一種沉溺自愛的個人主義。 看到另一位晚輩追憶他的文字,
發現一個年紀以後,人的分別,不是成功不成功、顏值高或低、車房有沒有,而是清爽或油膩。 清爽,有些人年已四五十,但常有自持與自省;或即使紅塵打滾,仍然爽颯,我手寫我口。 油膩,萬般意念隨身,宛如黏滿藤壺的漁船,難有乘風破浪的快意。 清爽或油膩,需要不時的照見與洗滌。
讓恐懼穿過我 讓焦慮穿過我 讓痛苦穿過我 讓我穿過我 帶走不是我的我 還原我,為與萬有存在和諧的一份子 與美和諧 與醜和諧 與痛苦和諧 與死亡和諧 我不是我 我才是我
這篇衛報的報導,介紹了好幾本登出的書,有成功的廣告創意總監離職跑去小島,以求生存,有連續換了很多工作,最後發現最喜歡做的事是用電動鏈鋸劈柴的女人,作者本人,也是一個離開工作、離開家、離開婚姻,重新開始的人。 這篇文章這樣作結:
梭羅引用波斯詩人薩迪"薔薇園"的詩句: 別把你的心傾注在那種轉瞬即逝的事務上,許多回教國家消失地無影無蹤後,底格里斯河依舊川流不息流過巴格德;如果你手頭很充裕,就像棗樹那樣慷慨大方吧;但如果兩手空空,那就成為像是柏樹那樣,做個自由自在的人吧。
你的經驗和我的經驗,顯然都證實我們能藉由表現行動,來映現出我們秉持自由意志決斷的思維、慾望和決定,從而影響現實的展開。 不過這裡堅守我們的物理主義派立場,你我不過就是行為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粒子所形成的群集。我們的選擇,是我們的例子以不同方式奔逐穿梭我們的腦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行動,是我們的例子以不
聞某位並不熟悉、僅從旁認識的長輩死訊。 大家追憶他的俠士風範。他突然的離去,我私以為也是最適合他告別這個世界的方式。 俠,在年輕的時候看,是一種瀟灑,一種風格,一種生命情調。嚮之往之。 但過了中年後看,也看出一種無可奈何,一種時不我予,一種自棄,一種沉溺自愛的個人主義。 看到另一位晚輩追憶他的文字,
發現一個年紀以後,人的分別,不是成功不成功、顏值高或低、車房有沒有,而是清爽或油膩。 清爽,有些人年已四五十,但常有自持與自省;或即使紅塵打滾,仍然爽颯,我手寫我口。 油膩,萬般意念隨身,宛如黏滿藤壺的漁船,難有乘風破浪的快意。 清爽或油膩,需要不時的照見與洗滌。
讓恐懼穿過我 讓焦慮穿過我 讓痛苦穿過我 讓我穿過我 帶走不是我的我 還原我,為與萬有存在和諧的一份子 與美和諧 與醜和諧 與痛苦和諧 與死亡和諧 我不是我 我才是我
這篇衛報的報導,介紹了好幾本登出的書,有成功的廣告創意總監離職跑去小島,以求生存,有連續換了很多工作,最後發現最喜歡做的事是用電動鏈鋸劈柴的女人,作者本人,也是一個離開工作、離開家、離開婚姻,重新開始的人。 這篇文章這樣作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透過寫作分享你的研究啟發與日常思考,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逐步建立起個人的專業影響力。2024年6月,我在社群平台上每天更新多篇300字短文,這樣的持續創作不僅讓我深化學術與生活的啟發,也讓我開始理解「寫作」如何成為溝通知識與市場需求的橋樑。 ▋搬運知識:從閱讀到寫作的轉化
Thumbnail
人生在世,每天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固定,因為心性指導行為,或從善或從惡,也差不多定型牢固了。做習慣的事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就像一個人早餐習慣吃燒餅油條沾豆漿已經二三十年,突然要他改吃漢堡配美式咖啡,他怎麼能接受。又比如,一個獨善其身多年的人,對於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冷漠成自然,突然要他轉變心性,變成一個熱心
  我們認識很多喜歡睡覺的朋友。他們會說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想一整天不下床,想要能睡多久就睡多久。也有不少喜歡吃飯的人,嘗試各種美食、四處去玩、四處紀錄;又或者覺得吃飯就是休息,「終於到吃飯時間了!」當某些漫長的活動告一段落時,我們很容易這樣感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靈性感知的啟動與飲食的關聯:個人健康與能量感知的轉變 近期我做了一個斷食計畫,為甚麼會做斷食計畫? 這也是我發現自己身體警號開始,一來我發現年紀大了,身體的反應變了,以前晚餐我總能吃上一碗麵,但如今晚上的麵都吃不完,這是我發現自己身體的一個反應。二來我發現我在做療癒能量的時候,我的能感變鈍了。做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十天觀禪的經驗,過程中發現飲食與身體之間的聯繫,靜坐期間遇到脹氣問題,調整飲食後發現效果良好。身體感受是需要關注的,靜坐時間讓作者意識到飲食選擇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旅行的經驗,作者感受到環保與簡化生活的重要性,開始在生活中實踐減塑的方式,如使用環保餐具、金屬吸管、保溫瓶等,在四月期待更充實的簡單生活。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由於經常吃飯不定時,餓昏頭後暴飲暴食,常常出現吃太飽的情況發生;又或是長輩總是擔心我們吃不飽,每次都煮了一桌豐盛的佳餚或是買了過多的餐點,吃太少好像會辜負他們的用心;出外遊玩吃美食也都經常一個不小心就吃得很撐。 想想自己也年紀漸長了,這樣經常性的吃太多,可能身體真的會出問題,上網查了一下飽食對身體
Thumbnail
午餐買了便當,順路看看便利超商有什麼飲料,發現這款沒喝過的飲品。很好奇蜂蜜跟草莓這兩種甜味印象的元素會迸出什麼新滋味。 首先說明,目前還有鼻塞,嗅味覺有一定程度的不準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透過寫作分享你的研究啟發與日常思考,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逐步建立起個人的專業影響力。2024年6月,我在社群平台上每天更新多篇300字短文,這樣的持續創作不僅讓我深化學術與生活的啟發,也讓我開始理解「寫作」如何成為溝通知識與市場需求的橋樑。 ▋搬運知識:從閱讀到寫作的轉化
Thumbnail
人生在世,每天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固定,因為心性指導行為,或從善或從惡,也差不多定型牢固了。做習慣的事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就像一個人早餐習慣吃燒餅油條沾豆漿已經二三十年,突然要他改吃漢堡配美式咖啡,他怎麼能接受。又比如,一個獨善其身多年的人,對於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冷漠成自然,突然要他轉變心性,變成一個熱心
  我們認識很多喜歡睡覺的朋友。他們會說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想一整天不下床,想要能睡多久就睡多久。也有不少喜歡吃飯的人,嘗試各種美食、四處去玩、四處紀錄;又或者覺得吃飯就是休息,「終於到吃飯時間了!」當某些漫長的活動告一段落時,我們很容易這樣感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靈性感知的啟動與飲食的關聯:個人健康與能量感知的轉變 近期我做了一個斷食計畫,為甚麼會做斷食計畫? 這也是我發現自己身體警號開始,一來我發現年紀大了,身體的反應變了,以前晚餐我總能吃上一碗麵,但如今晚上的麵都吃不完,這是我發現自己身體的一個反應。二來我發現我在做療癒能量的時候,我的能感變鈍了。做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十天觀禪的經驗,過程中發現飲食與身體之間的聯繫,靜坐期間遇到脹氣問題,調整飲食後發現效果良好。身體感受是需要關注的,靜坐時間讓作者意識到飲食選擇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旅行的經驗,作者感受到環保與簡化生活的重要性,開始在生活中實踐減塑的方式,如使用環保餐具、金屬吸管、保溫瓶等,在四月期待更充實的簡單生活。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由於經常吃飯不定時,餓昏頭後暴飲暴食,常常出現吃太飽的情況發生;又或是長輩總是擔心我們吃不飽,每次都煮了一桌豐盛的佳餚或是買了過多的餐點,吃太少好像會辜負他們的用心;出外遊玩吃美食也都經常一個不小心就吃得很撐。 想想自己也年紀漸長了,這樣經常性的吃太多,可能身體真的會出問題,上網查了一下飽食對身體
Thumbnail
午餐買了便當,順路看看便利超商有什麼飲料,發現這款沒喝過的飲品。很好奇蜂蜜跟草莓這兩種甜味印象的元素會迸出什麼新滋味。 首先說明,目前還有鼻塞,嗅味覺有一定程度的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