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正向循環(1):學習倦怠怎麼辦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幾年遇到一些聰明學生,都被相同狀況困擾:決定嘗試各種有興趣的活動,卻很快進入自我懷疑的倦怠期。
發生了什麼事?簡而言之,當今的社會文化,鼓勵大家把興趣、職業結合起來,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並視之為成功人生的主要公式。
但至少在一開始,很容易遇到這類問題:
.我好像沒有興趣可言。
.好像有些喜好,但不知算不算興趣。
.好像有些興趣,但不知能不能長期發展。
如果去問別人該怎麼辦,最常見的答案就是多方嘗試,找到你最有動力的那個。有時還會加上勵志故事,譬如愛迪生一生發明上百種東西,最成功的是電燈,其他的已沒人聽過。
可是我們都知道,可發展的興趣太多,時間心力又有限,最終就是淺嚐即止、感到倦怠。不僅如此,還容易衍生出下列心態:
.我好像越活越回去
.我一直在白費力氣
.我根本就找不到興趣
不過,有些比較幸運,或很早就投入特定領域的人,會在經歷少數嘗試與倦怠後,自然踏入學習的正向循環:
積極嘗試➡放空休養➡投入增長➡解鎖領域➡新的積極嘗試
能否踏入循環,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倦怠、休養兩詞所反映的心態。一樣是某種停滯,前者的隱含思維是「這不太適合我做」,後者的隱含思維卻是「我之後會做更好」。
為何有此差別?端看我們如何理解「積極嘗試」。
積極嘗試原則上是好事,這有助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動力與哪些領域比較合拍。但若一下子塞入太多新資訊,認知負荷過重的話,休養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譬如我再怎麼喜歡看電影,腦子裡一下塞入一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影片,要不疲乏還真的很難。
換個方式說:如果積極嘗試是種特殊法術,放空休養就是大腦充分消化資訊的冷卻時間。如果把這理解為倦怠,其實很可惜。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類成功公式當中,隱含幾道不好跨過的門檻。
很多人都經歷過嘗試期與休養期,但能不能搜尋到某一興趣來持續投入,並且有成就感與知識積累感,會是第一道門檻。
也就因為如此,喜好和興趣應該有所區分,前者可以是純娛樂,但後者在娛樂之餘,必須能有積累或進展可言。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規劃的。
過了這道門檻,就算乘上了興趣列車。當然若是持續下去,中間可能也會有幾次倦怠或瓶頸,但不至於讓你全盤放棄。
等到知識積累至一定程度後,你會開始注意許多相關的資訊、趨勢或議題,用口語說就是眼界漸開。順此,你常會發現值得研究的、更想投入的東西,我稱此為解鎖領域期。
譬如我看很多電影,為了比較它們的好壞,開始研究怎麼設計對白、怎麼編寫劇本、怎麼打造人設。積累足夠之後,我就可以開始寫影評。
從這裡就會開啟正向循環。多種領域需要你再次積極嘗試,積極嘗試後又需要放空休養,而後決定什麼值得特別投入,再度接近解鎖領域的門檻。
譬如我寫了多篇影評後,主動去比較我和其他影評強在哪裡、弱在哪裡,再看自己應該多學習些什麼。
一次循環要走多久,因人因環境而異。而能走完幾次循環,並於漫長過程中逐步習得、組成一套可用技能,就是第二道門檻。
第一道門檻難在心態,因為若是屢試不過,很容易導致自我懷疑與經常挫敗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知名學者如史丹佛大學的杜維克(Carol S. Dweck)教授,會特別強調「成長心態」:
.必能持續學習、改進以獲得成功
.挫折只是一時,它有激勵與警示作用
.能夠掌控技能習得、成果產出的流程
第二道門檻難在刻意練習,因為需要投入多少、磨練多少才能使技能成型,而這技能又能讓你得到多少成果與掌聲,有不確定性在其中。
兩道門檻皆過,才可說是有了興趣與技能相結合,並發展出特色職業的基礎。
這就自然導向第三道門檻:如何變現,也就是把自身技能化為收入,或說找到誰願意為此付費。
從前常常需要雇主才能有收入,但在人人可以是自媒體的今天,最常見的變現方式,就是寫作、教課程或做影片開直播,直接面向願意付費的群眾。
根據一些案例研究,從開始起步到跨過三道門檻,並在某種業界闖出名聲,可能需要上萬小時,或近十年的時間。這數字也因人因環境而異,但已足以表明,成功公式代表的是一種超長期投資。
有點殘酷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本錢,去承擔多次的嘗試與放空,也不是所有投入的長期興趣,最終都能和職業相結合。
能夠做到什麼地步,除了個人的天賦能力,也跟家庭背景、成長環境、遇貴人多還是小人多,脫離不了關係。其中終究有運氣成分。
但我的確相信,即使只過第一道門檻,若能找到這類興趣與共同朋友,人生會更為幸福快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 都一定會被探討說:「你的興趣到底是什麼?」 從自己出發去摸索興趣來了解真實的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怎麼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Thumbnail
最近我在忙碌的工作和沒完沒了的家務以外的時間感到苦悶、困擾和迷失。我開始反思,什麼事才是讓我快樂的?或許與其糾結於興趣或娛樂,我該踏實把做家務變成我的興趣。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Thumbnail
盯著「興趣」那欄空白格思考著該寫些什麼,我握著筆,寫下了了無新意的答案:「旅遊、看電影」。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很羨慕那些有興趣愛好的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追求什麼,因為這個問題足足困擾我 28 年。 自求學開始,每個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某件利益:為了考好成績,所以認真學習;為了獲得零用錢獎勵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 都一定會被探討說:「你的興趣到底是什麼?」 從自己出發去摸索興趣來了解真實的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怎麼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Thumbnail
最近我在忙碌的工作和沒完沒了的家務以外的時間感到苦悶、困擾和迷失。我開始反思,什麼事才是讓我快樂的?或許與其糾結於興趣或娛樂,我該踏實把做家務變成我的興趣。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Thumbnail
盯著「興趣」那欄空白格思考著該寫些什麼,我握著筆,寫下了了無新意的答案:「旅遊、看電影」。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很羨慕那些有興趣愛好的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追求什麼,因為這個問題足足困擾我 28 年。 自求學開始,每個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某件利益:為了考好成績,所以認真學習;為了獲得零用錢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