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閱讀《陳澄波密碼》

陳澄波〈我的家庭〉圖片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澄波〈我的家庭〉圖片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本篇文章為陳澄波密碼心得。
這幾天都沈浸在柯宗明作家撰寫的《陳澄波密碼》裡,雖出版於2018年,我現在才把他看完,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
故事以兩個美國留學回來的青年畫家阿政與記者方燕為主軸,因受到陌生人委託修復陳澄波畫作《琳琅山閣》,展開解密陳澄波的故事。繼謝里法的《紫色大稻埕》後,又是以一個小說的形式,使大家更加瞭解臺灣美術。
身為嘉義人的我,雖陳澄波這個名號多少有耳聞,每回經過他蘭井街的故居時,只知道吃咱臺灣人的冰,而從未與自己有任何連結;每回走在中正路跟文化路交叉口,只知道要去排葡萄柚綠茶,卻不知道陳澄波的普羅精神的痕跡卻是我腳下的廣場。
去東美(東京美術學校)學畫、到上海教書、回台灣迎接光復,對陳澄波來說自我身分認同是中國人?日本人還是台灣人?這比現代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更複雜一百倍。
「東洋人」他是這樣稱自己的。
而最後他卻致死於自己滿懷期待迎接的政黨下……
小說把故事線拉回解嚴前,阿政與方燕著手調查這號不能被談論的人物,以緊張的氣氛帶領讀者挖掘更多台灣前輩藝術家們的故事。

生於廣場死於廣場
陳澄波《我的家庭》中,錯誤的透視加上畫中人物表情凝重,這或許是陳澄波暗藏的密碼。俯瞰的視角使桌面一目了然,他前面擺著正是一本日本攝影師也是畫家的永田一脩的著作《プロレタリア絵画論》普羅繪畫論,是本影響陳澄波一生的書。
普羅精神的實踐從他的畫作再到他的經歷都可以看出,例如:畫中他總是留一大片廣場、又或是雖是印象派畫風卻把人物動作描繪得較清晰等。這樣的精神也是他與好友陳植棋的約定,他們不僅只是「去淡水寫生!」這樣的畫友關係,在政治及理想上的觀念也一致,為臺灣人創作及發聲更是他們從事藝術的主要目標。
藝術家不是你想的那樣,我行我素、與社會脫節;他們比誰都更參與公共事務、關懷人民。
書中好幾段都使我落淚,阿棋(陳植棋)與波哥(陳澄波)的友誼、張捷女士對家庭的付出、一群懷抱理想的藝術家等知識份子們的衝動與熱血,加上他們無奈面對時代的變遷,需壓抑心中的傷痛……
這些都不是能透過我這短短的心得文得以說明的,只能再說一次非常感謝作者及提供資料的各館舍和家屬們,如果沒有這些資料,我們無法得知歷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台灣日治時期藝術歷程是近代美術史中很重要的一環,戰後卻因時局的變遷,這些前輩藝術家們失落於時代;撰寫台灣日治時期美術史文章,是我在找尋資料的過程,是一個以21世紀後人的視野回放當時的歷史,在他們的畫作及經歷,看到了與我們相同之處,對於民主的執著、對於身份認同的迷惘、對於藝術的熱愛。藉由理解歷史,創造更美好未來。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