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2.8 荔枝4歲1個月
最近鄒尼常因為荔枝的「逃避行為」而不高興,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在孩子睡覺之後長談這件事。
一次是鄒尼帶著兩個女兒去公園玩,返家時荔枝堅決要自己行動,偏偏蜜柑在那個時候跌倒了,鄒尼請荔枝停下來,荔枝卻繼續向前走,因為前方有一個小馬路,鄒尼認為事關安全問題,於是跟荔枝發了一個很大的脾氣,那個生氣參雜了對女兒的擔心與愛,還有憤怒,他生氣荔枝無法在緊急時刻停下來聽他說話,他更生氣事後要跟荔枝聊聊的時候,她卻逃走了。
一次是昨天鄒尼幫兩小洗澡時,原本要幫荔枝先脫衣服,但荔枝看到蜜柑手中拿著她洗澡要玩的玩具,於是從妹妹手中拿走了那個玩具,鄒尼因為這個小爭執,使他得改變計畫,他請荔枝去旁邊等,決定先處理蜜柑,鄒尼一邊處理一邊詢問荔枝剛才發生的事,荔枝答不出來,無論說什麼都回答不要,後來荔枝跑來找正在大便的我,告訴我她跟爸爸吵架了,鄒尼因為荔枝逃走更生氣了。
幾次的事件,我觀察到荔枝在感受到爸爸阻止她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身體的反應就是持續做那件爸爸不要她做的事,我跟鄒尼說我所感受到的荔枝,並非「故意」,比較多的成份是「不知所措」,以自身經驗來看,「故意」與「不知所措」我認為都是面對害怕的防衛機制,前者可能想挑戰威權,同時試圖想掩蓋害怕;後者因為害怕而使自己混亂,導致不知所措,但其實在我看來,故意也是不知所措的一種。
昨天的洗澡事件中,我試圖想協助他們核對彼此的想法,所以我們在自家房間開了一個法庭,鄒尼很擔心孩子不願面對問題,每次想再談什麼就跑走,我問了荔枝到底在害怕什麼?我抱著她請她把自己的害怕說出來,讓爸爸媽媽可以更瞭解她,荔枝這才哭出來,她說:「我怕爸爸生氣就不會陪我玩了。」我眼眶也泛紅了,跟荔枝說聲辛苦了,這孩子的情緒總是一層一層的,這讓我很心疼,我跟鄒尼說我們必須看見她的逃避機制,是不願面對問題,還是只是她暫時讓自己處在安全裡的防衛機制,儲備能量讓自己有勇氣面對。
逃避如果有反義詞,我認為是衝撞,逃避與衝撞,有時被賦予了負面的意義,但仔細想想,這就是人類面對問題時的其中兩種反應啊!是先退一步,還是往前一步?身為成人的我們,深知自己擁有某些性格,吃了哪些虧,但孩子怎麼可能因為我們不停告誡而去避掉那些自身性格會遇到的問題呢?重要的是我們陪伴著孩子經歷人生,如果面對問題時的她們是退一步的,那麼我們等待、支持,使她們肯定自己,長出勇氣去面對;如果她面對問題時的姿態是往前衝的,那麼我們陪她們在受傷的時候,停下來思考、安撫,使她們願意再一次相信自己,有勇氣繼續。
我跟鄒尼說,你能想像一年前的荔枝,在我哄睡蜜柑時不停地進房,我們好聲好氣的說,也生氣了很多次,而一年後的她,能理解妹妹需要時間哄睡,一個人在客廳看著書、畫畫、拼圖,然後走進另一間房,找個舒服的位置睡著嗎?這是面對問題的荔枝,她因為這些日子有了照顧自己與照顧家人的能力了,我們都因為愛去理解彼此有什麼需求,這讓我想起《善養小童成大同》裡說的:「自我克制是選擇,出發點是體貼別人;被壓制是尋求認同。」
到頭來,我們最大的心願還是希望孩子成為她自己。
#媽媽需要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