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別的國家如何搭起社會安全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裡面有兩個所謂的「壞人」,一個是無差別殺人的李曉明,最後在還沒有人知道他到底什麼狀態、為什麼殺人,就被國家殺死了。另一個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一開始我以為這部台劇所謂的「與惡」指的是無差別殺人犯和應思聰,但後來才發現,那個「與惡」的「惡」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把手指向「殺人犯」的人的狀態。

吳媛媛在《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 》一書中,用淺白的文字和例子,來分析比較並討論他自小在台灣生長的經驗,和他到瑞典定居之後的經驗。其中一個例子是瑞典老公的多年好友約翰。他自從被診斷出憂鬱症長期請病假之後,就一天到晚在家裡打電動,工作也有一搭沒一搭,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對於作者而言(當然,對我來說尤其是!)這人就像社會的米蟲一樣,他的軟爛看似永無止境,應該永遠都不會有回到正軌的一天,這樣的人竟然可以領著優渥的社會補助!?但對於瑞典人的腦袋來說:「我們都知道憂鬱來襲的時候他的情況有多糟糕,何況他在請病假之前,也工作繳稅了五、六年,我相信他只是需要休息,等他準備好了,情況會越來越好。」後來約翰也確實回到所謂的正軌,有比較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和感情關係。
但到底有誰能知道一個人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回到眾人甚至是自己也看的順眼的狀態呢?如果沒有社會補助,這個人回到正常生活的機率不一定大於零,但有了社會網的托住,他的機率絕對大於零。



瑞典當然是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和執政政黨帶著國家一起的共識才能做到這個地步,台灣脈絡不同,不用凡事跟瑞典比,但瑞典確實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的借鏡。


因為他在談的就是王婉諭剛遭遇小燈泡事件的那年一直在談的東西:社會安全網。社會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奇妙的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裡,除了有個人,還有因為個人集合起來所形成的「集體」,那種集體,可以在個人軟弱的時候,提供他需要的力量,一直提供到他能夠自己長出力量,然後再轉而成為那種公共力量的一份子,去扶持另一個需要這股力量的人,某方面來說,這就是社會救助制度的精神。

在現在組織越來越複雜的社會,我們可能是個人不願意、沒時間或是沒有專業技能,所以把這種工作外包給社工和相關精神科的醫療人員,甚至是需要幫助的人的家屬,這種外包,也容易讓我們以為已經足夠,或是不關我們的事。等到出事情之後,就把犯錯的人當作是原本就這麼壞來處置。如果只是一兩次,我也可能會覺得那就是個案,但如果這種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難道不該想想,那個殺人犯,真的很有可能會是未來的我們每一個人嗎?就是當我們自己有時再也沒有力氣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卻從小被灌輸都是我自己的錯,沒有人「應該」「有義務」、「有能力」幫助我們,或是我們外包這種工作的社工和醫療人員也沒有足夠的力氣和資源,來陪伴那時候的我們。更糟糕的是,等我們真的到了犯錯的地步,也許就會像《與惡》裡面的李曉明那樣,再也發不出聲音述說我們的故事,因為我們已經被國家給殺了….第二次。

其實,任何受害者家屬所經歷的痛,不僅對他們來是椎心刺骨的傷口,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種血淋淋的直接生存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把自己投射在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身上。這是純粹生物性的情感恐懼,合理,但對于預防自己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沒有幫助。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要逼政府的,不是要他們兇手判死而已,而是要逼政府把社會安全網搭起來,讓「我好,你就會好,你好,我才會好。」
如果喜歡文章內容,歡迎贊助支持我的寫作。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5會員
391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在這充斥罪惡的世界,不管是職場、家庭生活,還是遭遇巨變,人們會追求自我。然而,臺灣罪惡的氛圍持續中,詐騙事件頻傳,造成社會不安與不信任。人們應該思考如何減少罪惡,而不只是追求自我的快樂。救世主的嚮往是人類對美好、正義的渴望,但重要的是人們自身的努力,而不只是等待救世主的到來。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在這充斥罪惡的世界,不管是職場、家庭生活,還是遭遇巨變,人們會追求自我。然而,臺灣罪惡的氛圍持續中,詐騙事件頻傳,造成社會不安與不信任。人們應該思考如何減少罪惡,而不只是追求自我的快樂。救世主的嚮往是人類對美好、正義的渴望,但重要的是人們自身的努力,而不只是等待救世主的到來。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