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邊境逐漸解封,出國旅遊的熱潮也迅速回溫,從臉書各個澳洲打工度假的社團也能感受到許多新包迫不及待的氛圍,新包的問題以及老包的叮嚀與分享,讓冷卻兩年多的社團再次活絡了起來。
其中討論到最多的,不外乎就是第一站要去哪?因為這攸關台灣飛往澳洲的航班,以及當地潛在的工作機會。只有先預設好第一站,才能針對當地民俗風情、生活瑣事還有工作機會進行細部的資料收集。不然澳洲太大了,很難將資訊全面收集完後再來做決定。
許多準備出發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在簽證核發之際,才算是正式跨出了離開舒適圈的第一步。當自己對這片南方大陸滿懷期待時,赫然發現自己對澳洲一無所知,更不論從台灣可以直飛的幾個大城市,壓根一點概念都沒有,導致難以決定落地的第一站。
因此本篇文章,來幫準備出發去澳洲、但還在猶豫第一站的背包客,簡介一下澳洲,並分享自己當初是如何考量落地的城市,當作是老包的經驗談(以及碎碎念)。
只要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新包對澳洲有簡單的認識,並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來考量,那麼筆者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廢話不多說,就直接進入正篇吧!
澳洲簡介
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俗稱澳洲或澳大利亞(Australia, AU),首都為坎培拉。國土面積大約7,686,850平方公里,是台灣212.4倍大,也是排名世界第六、南半球第二大的國家。
英語為官方語言,也是民眾生活最主要的流通語言。發行與流通的貨幣為澳幣(AUD),是全球第五大流通貨幣,法定最低時薪是目前全球最高的國家。
澳洲大陸有許多當地獨有的生物,像是袋鼠、袋熊、無尾熊與鴨嘴獸等,都是澳洲知名的特有種動物,原因是澳洲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最終打造出超級生物多樣性的國家。
地理觀念-六個州與兩個領地
行政區共分成六個州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領地)。分別是昆士蘭州、新南威爾斯州、維多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南澳洲、西澳州、北領地及澳洲首都特區。根據其行政區,分別對應其首都與首府如下:
- 首都特區(首都領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CT):坎培拉(Canberra)。
- 新南威爾斯州(新州-New South Wales, NSW):雪梨(Sydney)
- 維多利亞州(維州-Victoria, VIC):墨爾本(Melbourne)
- 昆士蘭州(昆州-Queensland, QLD):布里斯本(Brisbane)
- 南澳大利亞州(南澳-South Australia, SA):阿得雷德(Adelaide)
- 西澳大利亞州(西澳-Western Australia, WA):伯斯(Perth)
- 北領地(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 NT):達爾文(Darwin)
- 塔斯馬尼亞州(塔斯-Tasmania, TAS):荷巴特(Hobart)
由於上述各首府皆可以從台灣直飛,因此背包客通常都會選擇上述幾個大城市當作落地的第一站,之後再從落地的城市周遭開始探索,逐步往附近的衛星城市(近郊)、重要城鎮輻射發散。
由於將各行政區的重要城鎮一一列出會佔據太多篇幅,這邊只負責起個頭,剩下的就留給還在猶豫第一站的背包客自己去做功課。
題外話,為什麼澳洲的首都在坎培拉而不是雪梨或是墨爾本?
據說是澳洲獨立之時,雪梨和墨爾本彼此相持不下,最後的折衷方案就在兩
個城市之間硬是劃一塊地打造成首都特區,這就是人造城市坎培拉的由來,
也是澳洲公務員最多且最密集的城市。
氣候
對澳洲的地理有些概念後,接著來看各地的氣候圖:
澳洲四季分明,溫度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越往北邊季節性差異會越小。因此怕冷的背包客,夏天可以往南部的城市避暑,冬天再轉往北方的城市過冬(或是一年四季都待在北方城市,省去長途搬家的麻煩);怕熱的背包客則是反之。
澳洲也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靠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
也因為澳洲曾經歷過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政府甚至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能在自家庭院或街邊,用接水管的方式澆花、灑水或是洗車。在當地人眼中,這種用水方式不僅是浪費水資源的行為,甚是還會引來旁人檢舉吃上罰單。
我所遇到的當地人都是非常愛惜水資源的,就像台灣人天天洗澡這件事他們是不能理解的,雖然不違法,但在他們觀念中這無疑是浪費水資源的行為。為了洗澡這件事,自己當初還跟房東吵架,最終才艱難的達成五分鐘戰鬥澡的協議。這也是為什麼澳洲人不愛洗澡,以及出門需要噴香水掩蓋味道的原因。
人口
如果你喜歡人聲鼎沸這種熱鬧的感覺,那麼各個城市的人口也是可以參考的指標之一。另外,越是大型的都市,能容納的產業多樣性也是更加多元,工作機會也有望擺脫傳統的服務、肉場與農業。
打個比方,應該很少人聽過新聞台主播這個職位出現再台北以外的縣市吧?你覺得一個想當主播的年輕人,屏東會有什麼電視台給他機會嗎?即便有,那也是「少數」特例,台北的環境才撐得起「新聞台」這個產業夠多的資源養主播。就像許多的創新產業也多以台北為根據地,現狀只有台北才有夠豐富且多元的資源去支持這些新創去開創可能性。
且人多的地方就有需求,需求越多,那麼需要人力去滿足市場的職缺也會越多。根據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
前五名都是背包客可以從台灣直飛就抵達,且人口破百萬的大都市,也是常年來熱門討論的第一站首選。若想多認識不同國家的背包客、移民或是當地人,往人多的地方去準沒錯,去參加活動、市集、課程、聚會,多去城市各個角落探險。
近年來也常看到設計、行銷以及程式相關領域的背包客想用台灣所累積的一技之長投入到澳洲的工作上。不是不可能,只是相對於許多國際企業將澳州總部設在雪梨與墨爾本,你覺得荷巴特或是達爾文在設計、行銷或是寫程式的需求上,會有這些國際都市來的高嗎?
不信的話,打開澳洲的求職網站,你就知道我想表達什麼。
移民國家造就多元文化
要如何知道一間亞洲餐館是符合亞洲人口味還是歐美人口味?看客人的面孔!一間韓式餐廳如果裏頭用餐的大多是韓國人,表示比較接近道地的家鄉味;反之如果歐美人士居多,表示調味方式「在地化」以迎合西方的偏好。泰式、日式、越式、中華、義式、歐風料理皆是如此。
不僅可以從食物看到如此樣貌,從咖啡、珍奶等飲品,一直到英文口音、常識、對生活與工作的態度、金錢觀、價值觀、社交圈、甚至是大到一個社區的組成,都能看到各國文化是如何為澳州帶來多元的樣貌。
以國外到處都有的唐人街為例,就是以華人生活圈為主的街道,各州多少也都有所謂的小印度、華人區、越南區等,主要是由同根、同族或同國所組成的社區,當地所形塑的文化、觀念、街景、面孔以及語言的同質性很強,都能讓遊子感受到回到家鄉的感覺;反之,也有種族融合所塑造的多元社區,更能在其中接觸到多國文化所帶來的智慧與火花。
澳洲與美國一樣是外來移民人口比例佔絕多數的國家,因此在澳州隨處可見文化衝突,以及文化是如何在澳州變成一個大熔爐,然後用一個嶄新的樣貌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各地的移民的人種多少有些差異,像是昆士蘭州的移民多來自紐西蘭(近年來韓國與日本臉孔也越來越多)、維多利亞州則是印度、新南威爾士則為中國。因此,各處所形塑的城市樣貌與氛圍也有所不同。
澳洲最普遍使用的語言,從使用人數由多到少排序:英語(72.7%)、
華語(2.5%)、阿拉伯語(1.4%)、廣東話(1.2%)、越語(1.2%)
以及義大利語(1.2%)。
如果有時間,到澳洲各處看看,多接觸不同的人群與文化,多去體驗台灣遇不到的人事物,才不枉費大老遠飛到南半球闖蕩。
時間觀念
主要分成時區、節日與季節進行探討。
時區
澳州的時區組成可以分成夏令時間與標準時間(非夏令時間),又根據不同行政區有不同的時差:
不論是非夏令時期(當年4月-當年10月)還是夏令時間(當年10月-隔年4月),都會在4月以及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進行調整。每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恢復標準時間制,夏令時間在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日開始。
如何知道台灣與澳洲各地的時差呢?西澳(上圖左邊有+8的字樣)與台灣是零時差,其他地區與台灣的時差就以此類推+1.5、+2…。
不過基本上現在人手至少一支手機,只要有連上網,手機、平板、PC等電子設備,就會根據所在時區自動調整,因此時區調整通常不太會造成什麼大問題。
重要節慶(國定假日)
澳洲主要慶祝的國定假日分成兩種。一種為全國性的國定假日,一種則是由各州與各領地政府宣佈的公眾假期。為求篇幅統一,這邊就只分享全國統一的國定假日:
1月1日:新年
1月2日:新年連假
1月26日:澳洲國慶日
4月7日:耶穌受難日
4月8日:耶穌受難日翌日
4月9日:復活節星期日
4月10日:復活節星期一
4月25日:澳紐軍人紀念日(Anzac Day)
10月2日:勞動節
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5日:聖誕節
12月26日:節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