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制醫學系下,醫學生的臨床學習困境 (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這篇文章寫於112年2月,
這個時間點,102年開始的六年制醫學系上路剛好滿十年,然後第五屆的PGY 1即將在半年後踏入醫院工作。
隨著帶學生的資歷漸增,我發現和七年制畢業的PGY相比,現在六年制畢業的PGY1/2,在臨床的工作和學習上似乎遇到了很多問題。
(這系列文章提到『臨床』的部分,泛指進醫院之後的學習或工作。)
對於現在是醫學生、PGY、R的各位學弟妹來說,不知道各位會不會常常有一些疑惑?
  • 明明很認真念書,但主治醫師問的問題卻還是答不出來?
  • 明明很認真工作,但卻好像總是不得要領,經常會被罵?
  • 明明很認真研究病歷,但報病人時,卻都沒辦法讓學長姐滿意?
  • 為什麼自己明明很認真了,卻好像還是學的不太好?工作也做不好?
也許,這些並不完全是你的問題。
假如學弟妹有這些困惑的話,那麼很可能是六年制醫學系,給醫學生造成了一種新的臨床學習困境。

臨床教育出問題了?

首先,我覺得大部分的醫學生雖然很習慣讀書和考試,但提到臨床學習,在一開始時往往不得要領,大部分的人都要摸索一段時間才能上軌道,甚至一輩子都沒在軌道上的也大有人在。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人到了臨床都可以很快的適應和學習良好,所以,臨床教育的制度就很重要。
假設學生的臨床學習能力是常態分佈的話,可能會有10~20%的學生是不需要人教的,這些人放著不管就自然而然什麼都會了,不管制度怎麼改,這些人的程度都不會差太多。但是,對於剩下的學生來說,制度的改變卻會讓他們的學習成效差非常多,特別是越不擅長臨床學習的學生,受到制度的影響就越大。
我認為臨床教育的職責在於 : 不論醫學生的臨床學習能力如何,都要想辦法把所有人從『學生』變成一個符合醫院最低需求的『醫生』。
以上這段話的重點有三個 :
  1. 『不論臨床學習能力如何』
  2. 『所有人』
  3. 『符合醫院最低需求』
也就是說,我認為臨床教育的好壞,不能只看那些學習能力強的人,因為這些人不用理他也可以學很好,要如何讓不擅長臨床學習的人,也能達到醫院的最低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臨床教育的成效 : 應該由可以把多少學生教到『符合職場對醫生的最低標準』來決定。
一言以蔽之,教出來的學生的『下限』越高,臨床教育就越成功。
但以我的觀察,六年制醫學系加兩年制PGY,反而是讓教出來學生的『下限』變低了。從PGY2到內科R,程度和職級不符合的狀況有越來越多的現象。問了幾個在其他不同醫學中心的同學,其實大家也有同樣的感覺。
至於為什麼現行制度會造成這樣的影響,請接著看下一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7內容數
醫學生要變成醫生,最重要的過程就在於思維的轉換,這裡的文章將提供你臨床學習的技巧,讓你更快適應臨床工作,加速跨過這段學生變醫生的過渡時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生善敗學】EP81 人為什麼要把聲音變好?聲語師 林依柔: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樂器
Thumbnail
大醫院裡的家醫科在做什麼? 安寧照護就是把病人放著,不治療了? 帶你看看我在家醫科實習的所見所聞!
Thumbnail
小兒科可以看到18歲? 病房驚見媽媽叫小孩閉嘴? 不要再被我的農場標題騙了,進來自己讀一讀唄!
Thumbnail
你經歷過burn out嗎?平時感興趣的書籍、想嘗試的新遊戲、想見的人,突然全部都變得像是微積分一樣索然無味(?) 覺得整個人像是被燃燒殆盡一樣,再也不想努力了,這時候,你知道你真的需要好好休息,問題來了,你會怎麼休息呢?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與臨床最最接近的時刻… 應該很多人知道讀護理的必經之路就是實習,而且專科是兩次一小一大,此時此刻的我還沒成年就在經歷三個禮拜的小實習,第一次以實習護生的身份踏入臨床與病人、家屬、學姐互動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生善敗學】EP81 人為什麼要把聲音變好?聲語師 林依柔: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樂器
Thumbnail
大醫院裡的家醫科在做什麼? 安寧照護就是把病人放著,不治療了? 帶你看看我在家醫科實習的所見所聞!
Thumbnail
小兒科可以看到18歲? 病房驚見媽媽叫小孩閉嘴? 不要再被我的農場標題騙了,進來自己讀一讀唄!
Thumbnail
你經歷過burn out嗎?平時感興趣的書籍、想嘗試的新遊戲、想見的人,突然全部都變得像是微積分一樣索然無味(?) 覺得整個人像是被燃燒殆盡一樣,再也不想努力了,這時候,你知道你真的需要好好休息,問題來了,你會怎麼休息呢?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與臨床最最接近的時刻… 應該很多人知道讀護理的必經之路就是實習,而且專科是兩次一小一大,此時此刻的我還沒成年就在經歷三個禮拜的小實習,第一次以實習護生的身份踏入臨床與病人、家屬、學姐互動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