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20】沾染商業氣息的發表,還有多少學術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教育產業中,許多教育/科技/諮詢公司的主要客戶其實就是各級學校,而在高等教育行列中的學校學院裡 (大學、研究所、甚至一些中國的高職院校),有不少管理者、職員 (沒錯,真的是職員,但外界可能會以老師來稱呼他們)、教師會有升等 (或叫做評職稱) 的壓力。
目前華人國家中,要想升等,學術發表量依然是相當重要的一項評分指標 (不是說品質不重要,而是在仔細審查品質前,數量就是不少人參考的依據,有時候還不小心變成唯一依據)。若能在 SSCI/SCI/EI 等著名的學術索引資料庫中的刊物上發表一些研究成果,就可能有更大的機會順利升等,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以及更優渥的薪資、更多其他的收入機會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在大學試圖生存下去的人,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學術素養與尊重專業的態度,即便發表得再多、經費拿得再多,他的價值與形象會是專家學者、論文製造機、亦或兩者都是?對於學生、學校、社會的貢獻是什麼?話說回來,這應該是一個大學中,培養未來人才的專業人士嗎?如果你的孩子要讀大學、研究所,你願意讓這樣的人指導她/他嗎?
然而,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供銷,學術研究、論文發表也難逃被沾染商業氣息的命運。現實中,有些公司企業確實具備相當專業的科學研究能力、設施設備、團隊人才,甚至有時候比某些在大學任教或任職的老師,有更豐富的研究執行和發表成功經驗。
試想一下,學校提供環境場域、真實課程、師生人員來蒐集數據,公司提供研發人力、平台工具、來執行研究,雙方能在合情合理的合作下,透過某些專案項目取得雙贏的成果,那也許是比較好的情況。
BUT,事情往往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完美。
有句話這麼說「有錢的是大爺」,有些學校客戶仗著自己手上看似可以揮霍的資源 (最源頭可能都是納稅人的錢啊),在銷售業務的面前擺弄,就好像在驢子頭頂上掛紅蘿蔔一樣,等同於掐住他們的脖子,威脅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變相壓迫你們為他們個人的職業發展做出無私的奉獻:「你不保證給我成功發表出去,就別想從我這拿到什麼什麼項目經費」或是「我都在什麼什麼項目幫你一把了,你們給我發了幾篇又怎麼樣?」
人都有私欲,這可以理解,不過做過頭就不好了。例如:研究設計你規劃,研究工具你開發,研究過程你執行,研究數據你蒐集,研究結果你分析,研究論文你完成,文章投稿你執行,投稿被拒你負責......
但是,如果成功發表了,對於研究主題沒有太多觀點、定不下主題,甚至對研究如何執行、數據如何蒐集、數據如何分析、結果如何解讀都說不上來的「乾爸乾媽」,最終得到了完整 credits、掛上了第一和通訊,而從頭到尾真正投入其中的研究者要往前掛一點還得苦哈哈溝通協調。
等等... 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其實類似案例不勝凡舉,以上描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XD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幾篇文章嗎?人家也給了我們一些好處啊?...... What? Wait, you serious?
學術研究能力不夠好沒關係,只要有心、態度正向、方法合情合理,遲早都能夠有所進步,也多少能有所成就和貢獻。但如果基本學術素養與道德過於淪喪,研究論文變成被商業利益綁架的籌碼,學術的自由還會有足夠的自由嗎?學術的獨立還能有充分的獨立嗎?
我覺得「學術」嚴格來說,也許不算是一種「特殊專長」,而比較像是一種... 處世的態度
學術人基於在大學或研究單位所提供、保障的學術自由中,得以深入探究社會中的過去問題、現況挑戰、未來議題,秉持著良知說出、寫出自己可以信服的理念與價值,進而使我們身處的環境和社會能有效演進、持續進化,邁向更好的未來
學界和業界,若能取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 (不管是心理、生理、價值觀、財務、還是其他方面),有效結合彼此的資源與強項,我們依然抱有能 1+1 > 3 的雙贏或多贏期望。
只是,每個人都有不容觸及的紅線和底線,要怎麼做,都是一種選擇。而事實上,我們也都可以有所選擇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Work smarter and live life your wa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告訴自己,別擔心,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次的總結,都是在深化我們的理解,留下更難遺忘的記憶檢索點,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能力、反應。不必太貪心,想把所有事情都記住,那些真的能留在我們腦海裡、記憶在身體中的,才會是長久下來會產生複利效益的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 ̄(工) ̄)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三件職場常見小事,也是管理者的要事,平常沒事反思,持續提升領導力~
這九個步驟主要是在說明可以協助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不僅是在學校教學中被廣被運用,其實在職場中也很有效用,像是主管指導員工、前輩引導新人、舉辦主題研討會或工作坊等,都可以是應用的範圍呢!
這8點是我們平常進行教育研究、專案管理、主題咨詢時常用的基本思考事項,使用上也很簡單,一一回答就知道哪裡還不夠清楚、需要補足、調整了。說是按表操課也好,其實也是一種簡單的系統思考、規劃方式。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告訴自己,別擔心,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次的總結,都是在深化我們的理解,留下更難遺忘的記憶檢索點,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能力、反應。不必太貪心,想把所有事情都記住,那些真的能留在我們腦海裡、記憶在身體中的,才會是長久下來會產生複利效益的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 ̄(工) ̄)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三件職場常見小事,也是管理者的要事,平常沒事反思,持續提升領導力~
這九個步驟主要是在說明可以協助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不僅是在學校教學中被廣被運用,其實在職場中也很有效用,像是主管指導員工、前輩引導新人、舉辦主題研討會或工作坊等,都可以是應用的範圍呢!
這8點是我們平常進行教育研究、專案管理、主題咨詢時常用的基本思考事項,使用上也很簡單,一一回答就知道哪裡還不夠清楚、需要補足、調整了。說是按表操課也好,其實也是一種簡單的系統思考、規劃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學術工人的夢想: - 學術界每年都需要大量新工人來參與研究工作。年輕的專業工人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翻身,期望幾年後能通過大量掛名論文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 將軍的策略: - 真正能成為學術領袖的,都是那些能夠巧妙運用工人們願景的人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學術工人的夢想: - 學術界每年都需要大量新工人來參與研究工作。年輕的專業工人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翻身,期望幾年後能通過大量掛名論文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 將軍的策略: - 真正能成為學術領袖的,都是那些能夠巧妙運用工人們願景的人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