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看《人與土地》之5

往事己成空,還如一夢中
取自圖庫,鄉間小路
取自圖庫,鄉間小路
人與土地》第184頁,標題是:<走回童年之路>。在《人與土地》展覽前阮義忠特別返回家鄉,想再去看看童年時工作的那片菜園,當時使盡吃奶力氣推拉著板車的鏡頭是他念茲在茲無時或忘的場景吧?當時他心中應該充滿憤恨和不滿吧?他之所以離開家鄉不再回頭,這是原因之一吧?也因此菜園的不間斷的辛苦畫面,成了他離開家鄉後最難忘懷的一幕,可是原本最熟悉的空間卻在返鄉後發現早就沒了踪影……他心中的悵惘,難以言喻…
他提及載老婆和六歲的兒子返鄉,心目中一向不苟言笑,難以溝通的父親,看著孫子竟然有了他不曾見過的笑容,與孫子的交談似乎比他這兒子還多…。在前一頁,一個父親在海邊將自己的幼兒舉高的鏡頭也讓他感慨良多,因為他家其實離海不遠,但在大人的告誡下幾乎沒到過海邊…,他幻想著,幼時父親應該也曾帶他到過海邊,並且如同那張照片中的父親那樣將他高高舉起吧?只是當時他太小了,所以沒記得那個畫面。
184頁右邊頁的照片是阮義忠走在童年那條在河堤邊的小路—原先應該是泥土路,現在則已舖上柏油,但仍僅能容納一車通過—。阮義忠請老婆從河堤上幫他拍弜張照片,照片中那個偉岸自信的男人大步走著,脖子上掛著相機,右肩上掛著大背包,雜亂的蘆葦交織成有點荒涼的景象。只是此次的返鄉他卻像是遊客般,只能看著不復熟悉的鄉里,而且幾乎沒看到什麼熟識的鄉親,故鄉早已成了異鄉……
取自圖庫,愄惘
李清照的詞中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嗯,詞中的"物"最少還依舊,還熟悉,可,在現代社會中,想要找到記憶中的建築和街道,想追億當時的情懷,那有那麼容易?變化早成了日常…,此番到來,惆悵滿懷,或許就讓記憶保留在當時,不要回顧,也不要興起什麼<走回童年之路>的想法……
阮義忠提到:「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是的,他想保留住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賴,想保留住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可是,他越想保留住的—透過照片,那時的互信、感恩的瞬間,因為他的慧心和創意,已然成為不變的永恆—,然而那不變的永恆,卻因為人類的自大、貪婪,以及價值觀扭曲所帶來的唯利是圖,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淡漠無情,人對土地更肆意的摧殘掠奪,相較之下,或許更加令人感到不堪回首,更加令人感傷、嘆息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