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與其抱怨,何不改變自己?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當生活中遇到困境時,你會如何思考呢?
或許你是那種在失敗後會自省然後學習經驗的人,也或許你總習慣凡事抱怨個幾句,最後免不了「要抱怨的事太多了,不如怨天吧」。
其實,要不抱怨實在太難了。
畢竟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如我們所願。就算告訴自己應該要樂觀以對,但難免還是會感到無奈心累。
直到讀了《世界冠軍教我的8堂高效能課》後,我才明白應該要如何面對想要抱怨的心情。

專注能控制的事
書中介紹了比利・蒙格的故事。他在一場賽車事故中失去了雙腿,當別人問他如何看待那場車禍時,他的回答是:
我知道那不是我的錯,但怎麼應對,就是我的責任了。
沒錯,外在環境從來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我們可以設法控制自己的反應,並決定自己應該如何面對困境。

回應眼前的問題
書中舉了依芙琳・葛蘭妮的例子。她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打擊樂手,但實際上,她從十二歲起就聽不見了。
雖然聽不見聲音,但她仍可以傾聽房間裡的振動,所以她在與其他人合作時,她會調整她的角度,以便更能感受振動。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但最終還是要回到眼前的問題,唯有正視並解決問題,我們才能終結不斷抱怨的惡性循環。

承認自己的錯誤
書中引用了安東尼・米得爾頓的案例。他曾經在阿富汗服役三次,而當他在某次攻擊警察的事件中,他的律師建議他利用在阿富汗的經歷,強調自己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但他拒絕了,他說:
你必須對自己負責。我做了一個糟糕的人生決定。這是我的錯,我有責任。
有句話相信你一定聽過:「千錯萬錯,都是they的錯」。
我們總是習慣抱怨他人,卻很少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責任。但其實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正視自己的責任,才能讓自己的心態回歸正面。
在書中作者提供了一個「責任等式」的概念:
L+R=O
生活Life+反應Response=結果Outcome
這個概念告訴我們,當不滿意「結果」時,我們常常歸咎於「生活」。
但這並沒有意義,因為外在因素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反之,我們應該專注於我們的「反應」,回應眼前的問題,並且正視自己的責任。
這些過程,才能讓我們持續成長。
要求自己不抱怨很難,但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抱怨對事情有幫助嗎?
  2. 有什麼是我能改進的?
  3. 事情應該如何解決?
藉由這三個問題去專注於問題本身,而非情緒。
或許過去,你總習慣怨天尤人;但現在,願你給自己機會,改變自己,從此遠離抱怨的惡性循環。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