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意識,體制外 vs 體制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對於選擇體制外家庭的我來說,當孩子到了三歲還沒有去幼兒園的時候,大概就已經開始成為一個體制的分野點了,過去孩子還在兩歲的時候大家的問法都是要上幼稚園了嗎,有去公托嗎?那時候的回應都是還早囉,我們還沒這個打算,但我跟我老婆都確信我們沒有太大的興趣送小孩去幼稚園,所以既使三歲了我們還是繼續走親子共學這個體制外的路線,只是萬萬沒想到踏上這條路後再面對周遭其他99%都在體制內的人的眼光,我還是會感受到那種【哎呀,原來我們真的是異類阿 ... 】的感覺。
有一本書叫做【逃避自由】,由佛洛姆所寫的經典之作,當人一旦逃離群體成為了自由的個體的時候,卻又會開始想要回到群體之中,這種逃避的想法,面對自由如此嚮往但真正獲得時卻又會龜縮的心態,我認為也是體制外的家庭都會碰到的問題,當體制外家庭不斷去和體制內做比較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喪失了自由了,因為凡事都和體制內相比時,你已經把你自己和體制內化上了等號,其實你並不想要去體制外,而是希望在逃離體制的時候卻還是保留體制的樣貌。
這不免也讓我自己去思考,我們讓孩子走體制外到底想要的是甚麼?我難道正在逃避自由嗎?教育是一條一點也不輕鬆,一點也不能馬虎的路,走出體制的家庭其實要付出的努力與金錢往往都是更多的,但這條路上我認為唯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回顧才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就忘記了自己的選擇,忘記了自己選擇體制外的原因,最終人到底要如何才能做自己?我們走體制外的目的是甚麼?我覺得還是老樣子,我們相信成為【自己】這件事,走體制外遠比體制內要容易達到不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經作為健身教練,一餐強逼自己吃三碗飯甚至想要去比健美的我,在荒廢了將近四五年後終於重新開始上緊發條,重新鍛鍊自己的身體,說到底能做到重捨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心裡的動力當然是有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內在動力跟外在動力對學習者來說是相同重要的,內在的心理動力是一股強大的扭力可以讓靜止的機器發動,可是要持續運
今天帶著我三歲的孩子到爺爺奶奶家玩,玩樂過程中聽到奶奶對著我和我老婆說【這個孩子很受教。】也不知道怎麼搞得,當下的心情就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悅感,一般父母聽到任何人說自己的孩子很受教應該都會很開心才對,但可能是作為實驗教育的教師吧,我常常會把這些大人不經意慣性的話語都列入教育的一些思考面向,所以我馬上
俗話說的好【別人的東西甚麼都好,自己的東西甚麼都不好。】我想這就是職場上很多人都會跳進的致命陷阱,總是羨慕著別人的工作,總是眼紅別人的薪水比自己高,但是很難看見自己的工作裡其實也有別人所羨慕的東西,我覺得在轉職的時候我自己也是陷入這樣的漩渦裡面很難看清真相。 在這個轉職的過程中,我因為有家庭小孩的關
在轉職實驗教育工作以前,我做過非常多工作,某次跟我的死黨在 SKYPE 一邊抱怨公司一邊數著我們的工作,意外的發現!靠北!九份!沒錯,短短十年的生涯我朋友做了九份而我已經做了八份,作為歷史系畢業的學生我或許真的就像很多人說的,文科生在台灣真的都是撿別人不要的或者是不需要專業的工作。 我做過的工作如下
接下來來記錄一下當初開始想要轉職的故事吧,或許能給對這條路有興趣或者想要走這條路的人當作參考,如果你對體制外體制內教育還完全不熟悉的話,可以爬一下我前面的文。 在台灣大家都知道想要當老師,進去公立學校體系甚至包括大部分私立學校,教師證這個東西可以說是必備,換句話說你沒有在學生生涯裡面修教育學程並且考
訪間有太多太多的文章都在告訴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優點這件事,作為一個實施【五不】的家庭來說,私心也覺得這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推薦一本書【P.E.T 父母效能訓練】給真的剛好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在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停止對孩子使用評價的話語這件事,對很多父母來說要不評價孩子是非常難的,畢竟我們都生在一
曾經作為健身教練,一餐強逼自己吃三碗飯甚至想要去比健美的我,在荒廢了將近四五年後終於重新開始上緊發條,重新鍛鍊自己的身體,說到底能做到重捨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心裡的動力當然是有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內在動力跟外在動力對學習者來說是相同重要的,內在的心理動力是一股強大的扭力可以讓靜止的機器發動,可是要持續運
今天帶著我三歲的孩子到爺爺奶奶家玩,玩樂過程中聽到奶奶對著我和我老婆說【這個孩子很受教。】也不知道怎麼搞得,當下的心情就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悅感,一般父母聽到任何人說自己的孩子很受教應該都會很開心才對,但可能是作為實驗教育的教師吧,我常常會把這些大人不經意慣性的話語都列入教育的一些思考面向,所以我馬上
俗話說的好【別人的東西甚麼都好,自己的東西甚麼都不好。】我想這就是職場上很多人都會跳進的致命陷阱,總是羨慕著別人的工作,總是眼紅別人的薪水比自己高,但是很難看見自己的工作裡其實也有別人所羨慕的東西,我覺得在轉職的時候我自己也是陷入這樣的漩渦裡面很難看清真相。 在這個轉職的過程中,我因為有家庭小孩的關
在轉職實驗教育工作以前,我做過非常多工作,某次跟我的死黨在 SKYPE 一邊抱怨公司一邊數著我們的工作,意外的發現!靠北!九份!沒錯,短短十年的生涯我朋友做了九份而我已經做了八份,作為歷史系畢業的學生我或許真的就像很多人說的,文科生在台灣真的都是撿別人不要的或者是不需要專業的工作。 我做過的工作如下
接下來來記錄一下當初開始想要轉職的故事吧,或許能給對這條路有興趣或者想要走這條路的人當作參考,如果你對體制外體制內教育還完全不熟悉的話,可以爬一下我前面的文。 在台灣大家都知道想要當老師,進去公立學校體系甚至包括大部分私立學校,教師證這個東西可以說是必備,換句話說你沒有在學生生涯裡面修教育學程並且考
訪間有太多太多的文章都在告訴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優點這件事,作為一個實施【五不】的家庭來說,私心也覺得這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推薦一本書【P.E.T 父母效能訓練】給真的剛好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在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停止對孩子使用評價的話語這件事,對很多父母來說要不評價孩子是非常難的,畢竟我們都生在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任何一種教育形式沒有好壞,只有是不適合。 千萬不要覺得妳把小孩丟到傳說中怎樣的環境,妳就輕鬆了,沒有這回事!教養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時間與付出的!就像妳對待家庭、工作、對待自己ㄧ樣啊,永遠都是妳的重要任務啊! 我的兩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因緣際會下選擇家裡附近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就讀,當初我們看了幾個學
我想問: 規定和內在發生衝突了該如何選擇? 社會化後大家都以規定、規範而走吧 當個行屍走肉般無聊的大人 好懷念任性悠遊自在的曾經呀 這樣的抉擇真的很困難 畢竟我們不能既要、又要、還要呀 平衡的邊境 總無時無刻的在衡量 我沒有果斷的答案 總是猶豫且懷疑著 不喜歡但安全的是我的解法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最近又是幼兒園的招生期, 這是我們幫孩子挑選幼兒園的經歷。回想他人生的第一個學期,公幼跟私幼都唸到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對於何時應該上幼兒園、公幼還是私幼、需不需要學雙語、幼兒園孩子最重要學的是什麼、還要面對的是孩子生病、孩子開始長出自己的世界等心得。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任何一種教育形式沒有好壞,只有是不適合。 千萬不要覺得妳把小孩丟到傳說中怎樣的環境,妳就輕鬆了,沒有這回事!教養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時間與付出的!就像妳對待家庭、工作、對待自己ㄧ樣啊,永遠都是妳的重要任務啊! 我的兩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因緣際會下選擇家裡附近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就讀,當初我們看了幾個學
我想問: 規定和內在發生衝突了該如何選擇? 社會化後大家都以規定、規範而走吧 當個行屍走肉般無聊的大人 好懷念任性悠遊自在的曾經呀 這樣的抉擇真的很困難 畢竟我們不能既要、又要、還要呀 平衡的邊境 總無時無刻的在衡量 我沒有果斷的答案 總是猶豫且懷疑著 不喜歡但安全的是我的解法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最近又是幼兒園的招生期, 這是我們幫孩子挑選幼兒園的經歷。回想他人生的第一個學期,公幼跟私幼都唸到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對於何時應該上幼兒園、公幼還是私幼、需不需要學雙語、幼兒園孩子最重要學的是什麼、還要面對的是孩子生病、孩子開始長出自己的世界等心得。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