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2023-二月接觸的作品

《輝夜姬想讓人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

A-1 Pictures(動畫,2019)
  甫一推出就被認為是時下最強戀愛喜劇的《輝夜姬》,在第一季剛出時我就略有耳聞。但對於這種以快節奏對話與吐槽為主的日式搞笑,我一直覺得比較消耗精神,所以很長時間都沒有打算看。但在去年,第三季獲得更進一步的高評價之後,我便興起了從第一季開始看的打算。但大約在一半的集數時我便擱置它了。和我最初沒有打算看的理由相近,它和我預期的模式差距不大,由於前面的集數都保持著差不多的故事結構,讓我也覺得少了一點新意。在這種沒有太受情節吸引的環境下,那種深入劇情的性別刻板印象就讓我更難以下嚥,所以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直到農曆年期間,我才重新拿起後半段繼續看。或許是因為隔了一陣子,相似的結構也就不讓我覺得那麼無趣,同時,劇情也有比較明顯的推進。甚至到最後的花火篇,更是令人感動到落淚。雖然說還是陳舊的「拯救困在城堡裡的公主」,但想起輝夜一直以來在家族傳統的大名分之下要保持優秀的那種緊繃與孤獨,忍耐與期待已久的快樂在最後一刻破滅的絕望感,以及始終為她努力著的這些--讓他終於能夠(哪怕只有一點點地)如願以償的朋友,還是令人動容。
  雖然說故事的節奏和模式化並非我最喜歡的那種,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刻劃上,《輝夜姬》還是有其獨到之處,仍是相當值得一看的作品。而其OP與ED也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由一生未唱過動漫歌曲的老牌歌手,具有「情歌之王」稱號的鈴木雅之演唱的OP《Love Dramatic》搭配效果十足的畫面,可以說是特別帶感。而ED也很具故事性,將角色代換到一個吉卜力式的世界觀中,重新演繹出角色之間的伙伴關係,和最後的花火篇形成強烈的呼應,一但細品便會覺得更加有趣。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製作精良且話題十足的戀愛喜劇,《輝夜姬》第一季的表現肯定式在及格線之上的。衝著第三季更高的評價,我還是會想找時間看下去。也推薦給喜歡戀愛喜劇的觀眾,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觀眾,應該早就已經把三季(甚至是漫畫)全都看完了吧?

《名偵探柯南:犯人.犯澤先生》

TMS Entertainment(動畫,2022)
  《犯澤先生》是一部相當有趣的短篇喜劇,改編自青山剛昌親自參與的同名漫畫,透過講述「為了報仇搬到米花鎮的犯澤先生」的故事,惡搞了近三十年柯南世界觀中那些值得吐槽的設定和bug。
  米花鎮的高犯罪率、小五郎長期承受麻醉針的副作用與抗藥性、有基德出場的集數都不容易有人遇害等粉絲們經常開的玩笑都成了故事中的基本設定,而小蘭的「戰鬥力」和頭上的尖角也在本作中更加誇張化,可以說這部改編作品的確相當「基於原作」。除了柯南梗,故事也包含了一些例如「東京到處都是便利商店」、「去公家機關辦事要等很久」這種對日常生活的誇張化調侃,讓「鄉下來的犯澤先生」這個一身黑的準犯人成了一個更具親切感的角色。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惡搞性質的短篇喜劇,本作的表現相當符合預期。對柯南故事越熟悉的觀眾,越容易一眼就看出那些充滿自嘲的笑料。但反過來說,本作除了搞笑之外,基本也沒有其他的內容。與犯澤母親相關的親情回雖然有試圖做出一些感人橋段,但基本也只是點到為止。另外,部分的笑點(譬如小蘭的戰鬥力)也因為過於誇張化與刻板印象化而令人略感尷尬。雖然不能說是特別優秀的喜劇,但的確是一部能讓粉絲在每集不到十分鐘的內容裡開懷大笑的輕鬆小品,喜歡柯南世界觀的觀眾請一定不要錯過。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張薰(電影,2017)
  本作是一部背景設定在光州事件的改編作品,內容講述一位生活窘迫的計程車司機載著一名德國記者進出光州,並在這個過程裡得到成長的故事。雖然當時的光州瀰漫著肅殺的氣氛,但本作的多數時候仍是用一種相對輕鬆的方式呈現。這種表現方式和設定,令我聯想到隔年推出、同樣受到好評的《幸福綠皮書》。透過「一位對議題有較深理解的乘客」與「善良但不關心政治的市井小民司機」這樣的組合,兩者都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方式討論一件較為嚴肅的議題。也因此,它們得以在商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和《幸福綠皮書》給我的感受類似。本作表現的光州事件雖然也死傷慘重,但其中的衝突與對抗遠遠沒有當時實際發生的那樣殘酷與激烈。而在這種「讓一個不關心此事的人轉變」的敘事主軸下,兩者也都給我一種對議題的探討過於淺薄的感覺。不過,我也很能夠設想這樣的作品能夠得到更多對議題較為中立的人的認可,也較不會引發相反意見者過大的反彈。作為一部商業作品,採取這樣的策略也是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本作的商業片元素還是有些過多,除了「與懂事女兒互相扶持」的韓式親情橋段外、關於大學生的段落也顯得有些煽情,尾段的追車戲更是令人感覺多餘且出戲。整個故事的結構也比較典型與缺乏變化,從藝術性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的評價似乎有些過譽。
  但另一方面,韓國影壇已經不只一次以光州事件做為主題拍攝電影了。無論是《華麗的假期》、《正義辯護人》(同樣由宋康昊主演)和本作都在韓國得到了相當不錯的票房和評價。雖然說這和韓國的政治結構有著密切關係,但還是可以看到韓國百姓對歷史議題的正視。雖然本作並沒有帶來很高的藝術成就,但對於讓人民更加正視那不應被遺忘的歷史,這種積極將發生過的事件融入文化產業的作法還是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想特別提的一點是,本作的中文片名是我少數比較喜歡的中文譯名。雖然無論是從原文還是英文翻譯,片名都只會是「計程車司機」。但中文片商使用的這句話卻能相當好地總結這部片,同時也提供一個角度讓我們去思考那些能根據語境調整的可能語意:從認為這些政治與自己無關的冷漠、到被軍人逮到想要逃避責任的卸責、再到賦予自己使命的自我認同、以及事情落幕後的不居功,都能以這句話表達。雖然還是一次本地化上的「加油添醋」,但這次的油和醋,的確幫料理提了味。

《危險工作/殺機四伏》

Joseph Eggleston Johnston II(電影,2014)
  《危險工作》是一部小成本的驚悚電影,由擅於製作此類型作品的布倫屋製作,是執導過《侏羅紀公園3》與《美國隊長》的喬.約翰斯頓較少嘗試的小規模作品。在這樣的組合下,本作不乏如內容緊湊、結構清晰等小成本電影的優點,但整體看下來,卻沒有小成本電影所需的那種神來一筆的靈性。雖然緊張感和懸疑感一直都保持得不錯、線索也安排得清晰又不至於過分明顯。不過故事的走向還是過於容易預期,從頭到尾沒有什麼橋段能使人感到特別驚奇。
  由於主要故事基本只發生在一天之中,所以也沒有呈現出什麼角色發展。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相對扁平,雖然的確有成功地在前期就將角色的個性展現出來,但對於「為什麼他們是這樣的人」,電影基本上沒有著墨,只是給出了這種個性上的結論,並給出有些懸疑但合情合理的角色互動與情節發展。在結局的安排上,「眼下的危機看似解決,實則暗潮洶湧」的結尾也算是這類驚悚短片的典型作法。
  整體來說,本作並不是一部特別差勁或失敗的作品,但表現的確比較平淡。就情節內的呈現而言,那些應該要令人緊張的地方都有表現出來,但由於其並沒有什麼大的轉折或讓人意想不到的發展,觀眾可以滿輕易地和那些緊張情境保持距離,而不會真的為主角或殺手捏一把冷汗。其中一些橋段令我想起《戰慄空間》中房客和搶匪攻守互換的橋段,但這樣一比,就更覺得本作差強人意了。如果時間不多但想找部小成本的、沒有超自然現象的驚悚電影打發時間,本作會是個選項,但如果沒有特別在找這個類型,《危險工作》是一部你可以跳過的電影。

《達倫布朗:逼迫》

Derren Brown(實境節目,2016)
  達倫布朗是著名的英國魔術師,擅長利用催眠、暗示和其他結合了心理學和魔術手法的技巧實現一些看似超能力的心靈魔術效果。同時,它也是一位「打假」專家,透過用魔術手法再現那些虛假的宗教與通靈效果,達倫布朗像破解魔術那樣,多次揭露了那些可能存在於社會當中的詐騙陷阱。也透過這些心理學與魔術技法,進行了多次關於人性與社會影響的大型實驗。而這次,達倫布朗要透過眾多優秀的演員和他精心設計的一連串事件,誘使一個平時就容易服從的人在巨大的壓力和混亂下親手殺人。
  在這檔實境節目裡面,達倫布朗透過讓人從簡單的幫忙一步步攀升的「登門檻效應」、為了某種更大的善而願意做一點小惡的自我說服、以及共享秘密帶來的相互認同,讓受試者在過程中逐漸將自己當成「共犯」,而不得不硬著頭皮把那些原本不想做的事情做下去。我們會在這個過程裡,看見一個人如何在緊迫與種種心理暗示下愈來愈深陷其中。雖然這種節目的真實性並不受到嚴格保障,但即使僅把它當作一齣電視劇,我們也能從中得到許多有關「社會如何控制個人行為」的啟發。
  達倫布朗一直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名魔術師和倡議家。他的幾個主要的催眠秀和早期的節目我也多數都看過。除了驚嘆這些心靈魔術效果外,他也引發了我對心理學更深的興趣。並且,最重要的,他的那些透過節目想要給出的提醒以及對於人類自身潛力的強調,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鼓舞。十分推薦包含實境節目和催眠秀的每一部作品,只要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反正全部都是演員」,你一定能得到很不錯的體驗。

《Kards》

1939 Games(PC遊戲,2020)
  《Kards》是一款以二戰為題材的電子卡牌遊戲。於2019年推出搶先體驗版,並在一年後正式上線。這款遊戲的操作介面和營運機制有很多早期《爐石戰記》的影子。但在題材和遊戲機制上,也有許多有著自身特色的地方。
  基於題材,本作的每個卡組是由一個主要國家與一個盟國所組成。每一個不同國家的卡牌都有著一些符合於二戰印象的牌組特色,譬如美國有著強大的壓制與轟炸力量、日本有著充滿犧牲精神與快速襲擊的戰術、蘇聯則具有透過大量徵召紅軍發揮人海戰術的能力等等。這些與歷史遙相呼應卡片效果,讓我們還未正式遊玩就能對遊戲卡組有更高的帶入感和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在遊戲機制上,本作在兩位玩家的出牌區之間,規劃了一條「前線」,讓這個卡牌遊戲獲得了一些基本的棋類或版圖類遊戲的特性。這也讓行動點的使用有著更多運籌帷幄的空間。我們要在出牌、移動與攻擊之間做取捨,而不能像許多卡牌遊戲的那樣單純地「按費用出手下」。對於喜歡規劃行動點的玩家而言,本作的遊戲體驗能提供很不錯的樂趣。
  在遊戲模式上,雖然本作的核心是使用自己組建的牌組和其他玩家對戰,但它也包含了人機對戰、新手關卡、付費解鎖的單人戰役以及周末偶爾會出現的「亂鬥模式」,讓我們能在其他規則下體驗這款遊戲。無論是卡牌玩家還是二戰題材愛好者,這款比傳統卡牌更具有戰場模擬效果與策略性的《Kards》是值得你一試的有趣作品。

《郎中闖江湖》

Wolfgang Warsch(桌遊,2018)
  《郎中闖江湖》是一款相當有趣的「藥袋構築」遊戲。玩家需要扮演一個庸醫,將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材料丟進鍋裡熬煮。只要不要爆炸,我們便可以不用管效果,煮得越大鍋越好。每一次煮出來的大鍋怪藥都可以讓我們獲得金錢或其他獎勵,我們再用這些收穫買更多奇形怪狀的藥材,並在八個回合之後,來看看誰是那個最成功的庸醫。
  之所以稱之為「藥袋構築」,是因為這款遊戲就像牌組構築遊戲那樣,我們每個回合會將買到的藥材丟進藥袋裡隨機抽出。也就是說,我們會經歷一種如同在牌組構築遊戲中購買卡牌來優化自己的牌組的體驗,逐步在買藥材做藥的過程中,讓自己藥袋中的藥材爆炸的機率越來越小,以此來在每一回合釀出更大鍋的藥。
  但有別於多數牌組構築常伴隨的強策略屬性,本作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歡樂的派對遊戲。在「優化機率」這件事上,比起多數強調「優化」的牌組構築遊戲,本作更加強調其「機率」屬性。實際遊玩時,我們更容易會在氣氛之下像在玩《欲罷不能》或《印加寶藏》時那樣「賭一把」。同時,本作也設計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後追機制,讓落後的玩家不會早早就覺得自己失去機會,而感覺隨時都可能一把超車。增加落後玩家投入感的同時,也讓領先玩家不能因為一點點的領先就過於保守,透過合理的隨機安排,讓整場遊戲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玩家會在失敗時怪罪運氣,並在成功時將其歸功於自己的構築。很好地在無論輸贏的情況下都給予了玩家較為正向的體驗。是一款相當歡樂的桌遊。而在重複遊玩上,遊戲也給出了數種不同的起始設置,讓玩家可以在不同的設置上有不同的策略可以考慮,搭配時不時看到有人「炸鍋」的哄堂大笑,相當不容易玩膩。無論是喜歡歡樂氣氛的派對遊戲玩家還是喜歡透過構築機制累積自身實力的策略玩家,這款遊戲都能給出不錯的體驗,值得你一試!

《聽風的歌》

村上春樹(小說,1979)
  《聽風的歌》雖然不是村上春樹最為台灣讀者熟識的書,也不是第一本被引入台灣的書。但作為其獲得新人獎進入文壇的作品,本書可以說是開啟了村上的寫作生涯,同時也定調了其早期的寫作風格。在本書中,村上春樹表現出了有別於傳統日本文壇風格的「較輕的寫作」。這種作法雖然讓他的作品在當時被許多人認為難登大雅之堂,卻也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較不擅長讀嚴肅文學的年輕人。如同村上自己提到過的,他也不清楚為什麼他的讀者不是像其他作品那樣的一代人,而是不同世代的年輕人。「或許是那種不得不想辦法(在社會上)活下去」的感覺吧,這是過了五十歲的村上對快三十歲時寫出的作品的感想。
  《聽風的歌》的故事相當簡單,大致上就是有些鬆散地向讀者聊了聊那年暑假中,「我」與在傑氏酒吧裡認識的人的種種互動。由於村上春樹當時開店的生活型態,他每天只能在關店後的晚上抽出時間寫作,這也讓這本小說的篇幅和節奏比較短小且容易閱讀。很容易不自覺的就一頁翻過一頁地看了好幾節。
  台灣讀者大多是從《挪威的森林》接觸到村上,而進一步接觸《1Q84》或《遇見100%的女孩》等作品。但無論從他的哪部作品開始讀起,都繞不開賴明珠的翻譯。在長年的翻譯裡,她也累積出了一種相當獨特的翻譯語氣,在保留了大量日式語助詞的同時,也保留了村上文字中簡單明快的屬性。台灣的讀者乃至於作家,很多人都受到了賴明珠譯筆下村上的影響,但即便功勞至偉,哪怕是在屬於她的譯者序言裡,她還是優先將更多的篇幅留給村上春樹,她翻譯了村上在訪談中對寫作本書的回顧,讓我們得以更完整地知道這本書對其寫作生涯的影響。
  從寫作方式、風格到內容,村上春樹承載著當時日本文化圈對美國文化的愛好與想像,將自幼熟讀的傳統日本文學轉化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新時代的模樣。另一方面,作品中瀰漫的孤獨和無力感,也反映了戰後與全共鬥後,人們對政治的消極與對生命的虛無態度。但與此同時,村上春樹的作品還是給人帶來一種療癒般的感受,彷彿對讀著說著:「雖然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但還是可以沒關係的走過去吧」。
  本書收錄了村上春樹寫給台灣讀者的信,也收錄了許多村上自己對本書的發表過的觀點。對於有興趣進一步認識村上春樹的讀者來說,這本作為其寫作生涯起點的作品,也是我們要理解其作品很好的起點。
  隨著連假的結束,我們又成功度過一個月了!恭喜你也辛苦你了!這個月也把過年時暫停的閱讀和電影習慣補回來了一些。之後應該能回到至少一週看一部電影吧。此外,在這兩個月的嘗試之下,我覺得「一週兩更」這個節奏對我來說有些太緊繃了,因為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往往會為了趕出文章壓縮睡眠,也影響到內容的品質和篇幅。所以,三月之後打算用一週一更的方式進行。如果之後的狀況允許,再考慮重新增加。大致上會以三篇「系列」搭配一篇「每月」的形式運作,但如果有什麼更想寫的內容,就隨時調整囉。那麼,三月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