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事物會消失。
他們會轉換形式,來了又走。
像是
睡意總是會離開。
小傷疤終究會消失(幾乎),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音樂隨風飄散,肥皂泡泡也一樣。
負面的想法總會煙消雲散,就像眼淚會乾。
葉子會掉落。
有時候,頭髮也會。
還有乳牙也一樣。
塵埃會消失,但也總會再回來。
只有一件事始終都在,永遠不會消失。
猜猜是哪一件?
濃濁沉鬱的色調,點綴著搶眼的螢光粉紅,好像在混沌世界裡仍有一點明亮,也像是從既定的生活跳出來,機靈地開了一個小玩笑。其實這螢光粉紅是作者極具代表性的顏色,幾本作品裡都見過這抹耀眼的粉紅,咪咪很欣賞作者使用螢光粉紅的方式,總覺得這顏色能說出故事的意義,譬如在這本談消失的書裡,再怎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總有一天也會消失,但即使是消失了,也還是會留下一點什麼在記憶裡。
本書的文字不像故事,比較像散文或詩,圖文互相幫襯著,填了一點解釋空間,但並未填滿,為讀者留有很大的想像餘地。書中最有趣的設計是每個開頁的圖畫間都夾著一張半透明的紙,類似厚描圖紙的紙質,上面畫有簡單的圖案或線條,透過翻頁賦予「動」,創造出此事物離開或消失的效果。
很多圖畫書的翻頁設計趣味是基於「看不見紙的背面」,所以翻頁後能給讀者意外的驚喜,但本書的半透明紙打破了這基本設定,在翻頁間、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給了「閱」與「讀」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閱」,我沉浸在琢磨半透明紙上的圖案分別與左頁和右頁的互動關係、翻動時的動態感,還有文字是寫在事物離開前或後;而「讀」,則是在讀給好好聽的時候,意外發現「先讀文字再翻頁」還是「先翻頁再讀文字」,會有不同的口氣和心情。
「媽馬,你覺得那些『消失的東西』最後都去了哪裡?」
「嗯……我不知道耶,你覺得呢?」
「我覺得他們都在一個地方玩。」
「嗯?」
「全部『消失的東西』都會到一個地方去,大家玩在一起。」
向來長情的媽馬雖然覺得東西不會真的消失,他們只是換個形式存在,但是我沒有馬上告訴好好「他們沒消失呀!所以也沒有特別去哪裡吧!」我很好奇好好會怎麼處理這個有趣的問題,結果他也認為這些東西沒有真的消失喔!他的答案讓我想到電影《腦筋急轉彎》的情節,被遺忘的事物都會待在記憶深處,他們會在那裡玩在一塊。小孩的答案比媽馬有趣多了呀!
「好好,你看到『那些消失的事』你的感覺是什麼?」
「很開心耶!就是那些不好的事都會不見呀!」
「像是『痛痛飛走了』之類的嗎?」
「對啊!媽馬,消失的東西就不會再回來了嗎?」
「我覺得可以說會再回來,也可以說不會再回來了。」
「為什麼?」
「比如說吹蒲公英好了,你把這朵吹散了,還可以找到好多朵來吹,然後你吹出去的這些又會再長出新的蒲公英,所以很像是消失後又回來了。可是你後來吹的第二朵、第三朵……雖然還是蒲公英,但無論如何都不是原來的那一朵了。」
「喔。」
「又比如說等今年七月,N同學就會畢業去上小學了,即使又再來一個新同學,學校的人數還是維持一樣多,但是新同學就不是N同學呀!這樣你懂了嗎?」
「我懂了。」
書裡面用很多面向來解釋「消失的事」,有好事、有壞事,也有不好不壞的事,媽馬自己總會想到失落和遺憾的那一面,但是好好第一個想到的卻是不好的事會消失,所以書帶給他的是開心、正面的感覺!我覺得這真是太棒了!我的共讀夥伴有著跟我截然不同的觀點,媽馬好期待未來的火花!
最近讀到《藍色棍子.藍色箱子》這本書,裡面剛好也用了半透明的描圖紙,作為兩個故事重疊的起點,頗有意思。好好看完兩本書後就跟媽馬許願:「下次想用這種紙來畫畫!」於是,媽馬就備好圖畫紙和描圖紙,來跟好好一起來畫「消失的事」啦!
親子共讀小技巧:試試「讀出來」的趣味!
很多繪本都有聲音,大多會以狀聲詞加以模擬,寫在文字裡或直接畫在圖畫上,咪咪的經驗是孩子通常會很喜歡這個段落。
繪本裡的另一種聲音是讀出文字的聲音,它很單純,但也能很有趣味。為孩子讀故事的大人,可以先多讀幾次,揣摹文字、圖畫、角色、場景、翻頁間的關係,就能說出一個好故事,而且自己也會沉浸在閱讀的樂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