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為山就在那裡:《高度狂熱》

這本小說上一版譯作《登山者》,完全不貼題。日文書名《Climber’s High》是指登山家「亢奮到極限,恐懼感麻痺的狀態」,這版改成《高度狂熱》更附合原書名及故事。主角受朋友兒子邀請攀登衝立岩,回想起廿年前以主編身份去報導一件史上罕有的空難,為了搶新聞,他每個決定都不顧反對聲音,彷彿「Climber’s High」一樣。作者曾在上毛新聞當記者十二年,日航空難正是他記者生涯的親身體驗,報社的熾熱氣氛和劍拔弩張的派系鬥爭描寫得十分鮮明。在新聞和攀山兩個題材交錯的背後,主角就是為了找出登山夥伴一句「爬山就是為了下山」的意思。
上網查了一下他們攀登的衝立岩,即使難度級數也不算高,很多日本登山家都評論這條並非新手路線。在商業攀登還未侵略珠穆朗瑪峰前,衝立岩的死亡人數還要高一些。尤其如書中所說,有宗轟動的意外是兩位登山者在山上遇難,屍體半天吊在懸崖下,政府派出救援隊回收屍體不果,最後出動自衛隊開了多槍才擊斷登山者的安全繩令屍體墜落地面。
接觸攀石差不多兩年,對於「高度狂熱」還真是有點感觸,每次攀石只有兩個結果:完成,或者脫手墜落。當我們快要接近登頂時,這種狂熱往往讓我們忽視身體的警訊,我和同伴最近都受了不同的傷,小則休兩三星期,大休至少三四個月。就像主角在搶新聞的時候會𣊬間腦沖血,忽視反對意見而刊登或撤走頭版廣告,面對的是同儕的猛烈批評。然而即使墜落了,下山也不代表失敗,有時候休息、重新檢視自己的計劃,甚至放棄也是攀石一環,最重要能夠健康回家,這正是「爬山就是為了下山」的意義。
挪威犯罪小說作家尤.奈斯博(Jo Nesbø)也喜愛攀石,他經歷了三年鍛鍊和無數次嘗試,終於攀爬了 8a 級高難度的路線。他在晚年才開始接觸這項運動,對於攀岩的感想正好和這本小說的故事不謀而合。
I’m sometimes asked by young climbers if I’m sorry I didn’t discover climbing until so late in life. To me it’s the opposite. I’m glad I didn’t eat this dessert in life for start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