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好奇是理解的開始

相信大家現在對「移工」應該都不陌生,不管在家庭照護或工廠生產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不過除了這些勞動的面向,你有好好觀察過他們嗎?這本《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將會帶你走入移工的生活,探看他們異地打拼的表裡。
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前些日子聽《轉角國際・重磅廣播》的編輯牧宜訪問了此書的作者江婉琦。那時覺得這書名也太有趣就一直放在心上。後來在三餘看到就很興奮地帶回家。
江婉琦她從 2015 年開始接觸移工、移民等議題。書中她走訪各地,帶讀者認識台灣各個角落的移工故事。相當真實鮮活的第一手觀察,完全打開我視角。以下分享些有感的地方。

【移工找連結】

因為移工都是飄洋過海來台灣這異鄉工作,所以一有機會放假就會希望去找「同鄉」的連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據點便是臺北車站。江婉琦提到:
由於臺北車站是交通聚集地,所以每到假日,聚集了原本分散在各地,渴求一個公共空間可以放假待著的移工。
印尼人有一個很有趣的「圈圈」文化。他們到臺北車站後習慣坐下來圍圈圈,要是朋友太多,還得一直趕場繞圈。有時一個圈圈的人也會跟旁邊圈圈的人聊天,然後就變成更大的圈圈,相當彈性自在。
除了圍圈,印尼人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握手。不管是與人見面、要加入一個圈圈,又或要與人道別,他們都會相互握手。而且握手還分很多種:
移工們的花式握手(截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結束握手後,他們還會用右手碰觸自己胸前心臟的位置,代表「我見到了這個人,我把它放在心中」。有點像是《進擊的巨人》那樣獻出心臟的味道(笑)。
不過台灣並沒有這樣「坐下來」的習慣。許多台灣人甚至對移工坐在車站大廳的行為很不滿。還曾發生以紅龍圍住大廳,不讓人坐地板的「紅龍事件」。當然車站能不能做可能需要更多的討論。但書中江婉琦的這段話我覺得很值得思索:
可不可以坐下來、能不能躺下來,其實是一種社會要我們怎麼做的規訓,是不是我們都忘了,身體是自由的。
關於他者不同的習慣與文化,我們是不是能多一些點想像與理解呢?

【移工混台灣】

移工並不只有單純帶來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有時也會與台灣的本土文化交集,甚至碰撞出新的火花。比如「廟會裡的漁工」。
如果你去搜尋「東港外勞鼓隊」就可以看到移工們參加東港迎王身影。看著他們在發財貨車上打著大鼓,然後一直搖啊搖,真的超級 high。此外他們還會唱爪哇民歌、印尼皮影戲曲和庶民流行音樂噹嘟,為傳統廟化注入濃濃異國風。
江婉琦說,其實不單在東港,其他如澎湖、小琉球等地的大小廟會都有外籍移工的身影。這是因為鄉里間的年輕人多半都離家,廟會為了補足人手便會找在工廠、漁港的男性移工來幫忙,才促成這樣有趣的風景。
還有一位唱「臺語」歌的移工吳咪的故事也相當有意思。來自爪哇的她,一開始學臺語歌,是因為她照護的阿嬤聽了會很開心。後來她發現鄰近的蓮池潭居然有卡拉OK,在老闆允許下,她便開始在阿公阿嬤午休時騎腳踏車到池邊唱歌。
唱歌的吳咪(截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在蓮池潭唱歌的多是六十歲以上的退休阿伯,吳咪是第一位戴頭巾唱臺語歌的外勞,相當顯眼。而阿伯阿姨們不但很常投錢點歌給吳咪唱,還會不時給些紅包小費,對她相當寶貝。
書中還展示的吳咪的兩個手作歌本,一大一小:小的用來點歌,標註著每首歌要升多少 key 和各廠牌伴唱機的點歌碼;大的則是拿來背歌詞,除了手抄中文歌詞,還會用紅筆標註印尼文拼音,超級用心專業。
吳咪的手抄歌本(截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秀自己】

最後來聊聊書名: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因為這本書才知道移工們很愛直播,而甚至可說無處不直播。有看護會直播在雇主家煮飯;也有漁工會直播在漁船上睡午覺;甚至住工廠的移工們連深夜睡覺時都還開著直播螢幕。
移工直播相當普遍(截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但是為什麼移工們那麼喜歡直播呢?
江婉琦說她最常聽到的答案是「希望別人看見自己在臺灣很好」。藉由直播,他們可以展現自己過得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書中的一名移工妮妮就說:「辛苦的時候不可以直播。」
也有人把直播當成是跟同鄉朋友傳播資訊的管道。書中就有訪問一位移工小翠,她每星期一、三晚上九點都會直播,告訴大家最新的勞資訊息。協助同鄉們處裡工作上的糾紛。因此對很多移工來說,直播也是一個彼此支持的網路。
而移工們愛直播,或許還有更深層的理由。書中訪談移工伊達的段落,讓人看得很是心疼:
工作的那個家裡,有十二顆監視鏡頭。對伊達來說,只有手機的那顆直播照相鏡頭,對於身為移工的她,最自由。
喜歡江婉琦在書中說的:
但其實移工直播,是因為那是連結,在直播裡舒服地說自己的語言,表現快樂、展現自由,和同鄉在網路上互助支持。移工是孤鳥,孤鳥在飛行的時候,直播可以讓他們脫離現實,在網路的世界裡回巢、透氣呼吸。
或許,直播是移工展現自己的一種方式吧。只有手機鏡頭前,他們才能找回自己。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完整的人。因為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移工們在直播中能找回自己的聲音(截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後記:理解始於好奇】

這本書打破許多過往對移工的想像。像過去總覺得移工都是因為經濟問題才會來台賺錢。但移工英格利就說,很多人來臺灣是為了「逃脫」。可能是逃脫一段失敗的感情、不愉快的婚姻或生意失敗的羞恥。她的這句「家裡幸福快樂的人,是不可能來臺灣的,相信我。」在我心中迴盪許久。
當然書中不只有沉重的部分,其實讀這本書時最常出現的感受是:「好有趣啊!」林楷倫在推薦序中的這段話說的精彩:
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
江婉琦說,很多關於移工的報導文學都著重在光譜的兩端,不是談論他們「勞動辛苦」就是「勵志動人」,對光譜的中央,也就是移工的生活,反而少有人去著墨。但很多時候移工們真正的生活,距離這些「標籤」都很遙遠。
書中有個很有趣的小篇章是關於江婉琦向神民千歲爺爺「問事」。千歲爺爺隨興卻智慧的言語常讓我有被「震到」的感覺。比如下面這段對話:
我:我想問千歲爺爺,為什麼人會在另一個人身上貼標籤? 千:那個就是觀察不徹底。
江婉琦在後記中提到她對移工理解也經歷過很多轉變,從小時候覺得移工「危險」,後來覺得「可憐」,但後來才發現「可憐」其實也是一種標籤,因為身而為人,本來就有很多種樣子。想來好像真的是這樣子,就如同過去總以為移工就是缺錢才會來臺灣一樣,我從未真正觀察理解過這些來臺的「異鄉人」們。
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大家都可以說他有同理心,可是人們生活還是兩條平行線,但是如果擁有好奇心,平行線就會有交會的可能。
江婉琦在這本書中的確就是打開好奇之眼,不下標籤、不帶偏見,誠懇地帶讀者認識移工的生活百貌。有趣的是,這樣的向外觀看,也幫助她看見「自己」。
我發現,幾乎在每場訪談裡,每一位看護、漁工、廠工的生命情境,或多或少,我都在裡面發現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也因此,書的最後一章她從移工轉回聊自己在工廠的媽嗎,相當的點睛動人。覺得方念萱在推薦序的這段話為本書下了很好的註解:
在不知道何謂「徹底」而仍樂在觀察的路上,婉琦看外勞看移工看眾人,從而認識自己,這就是她知己知彼的紀錄。
想來這樣藉由向外探再回看自我的過程與我閱讀的經驗也很貼合呢。總之,很真誠深刻的作品,是今年到目前讀到最喜歡的一本書,強力推薦給大家!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