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在書的前半部分,寫下了許許多多發生在醫病之間的故事,還有他所冀望的正義與公平,以及他所帶來的改變和人生體悟,而後半部分則是他對於政治上的想法,這邊主要會著重在前半。 說實話,在閱讀的時候,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柯P字裡行間的務實,但文字給人的感覺並不像一把冰冷地手術刀,反而更像是一把果醬刀。本質依舊是同樣的堅硬,動作也依舊果決迅速,卻收斂了自己鋒利的刀尖,重新學習怎麼做一把果醬刀,發揮它最適當的用法,為人們的生活添上幾分蜜意,這樣的自我調整與反思,實屬不易。
在討論議題與規劃方面,我挺喜歡柯P在書中探討議題的思路,給我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比如他提到的德蕾莎病房的營運問題,以及器官捐贈給人的觀感,還有他對生死的看法,可以感覺得出來他思考的深度,不是僅僅浮於眼前。在規劃上也是採取開始一件事就要想到如何結束的態度,審慎評估會受到影響的人事物。
在尋思問題與解決問題方面,他則是以剝洋蔥的方式,試圖去看見問題最核心的部分,隨後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一擊破和疏導。我發現他決策過程中有兩個關鍵,一個是行動;另一個是思考,他兩項都很厲害,當兩者齊頭並進,輔以德性與慈悲的心胸,這樣發散出來的能量,或許是堅毅中透出溫暖的感覺。
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其實他是一個很善於學習,並且持續不斷精進自己的人,對一個從小不是生活在這樣高科技環境的長輩,還能夠將先進的企業管理、雲端資料等等新知,消化後應用在解決問題之上,不斷的吸納跨領域與跨國界的知識,了解別人是怎麼做成功的,不將自己囿於舊有的知識框架之內,像浴火後的鳳凰,重生後變成更好的自己,這是一個很好的優點。
這邊請容我說一段發自內心的話:「以過往我閱覽的百來本書中,每每看到令我驚艷的書,翻到作者簡介細看,要不就是外國人(還過半都是出自聰明的猶太人筆下),要不就是作者已經不在世上,總讓我感到幾分惋惜。看完這本書,我很欣慰一件事,當我翻到這本書的封面,看到的是一位臺灣人,並且現在還是每天當一隻小蜜蜂嗡嗡嗡,精神抖擻發散著屬於阿伯特有的能量,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樣一個直率又充滿智慧的長輩,真的是一種福氣,但願他的努力不會在娛樂洪流之下被人們忘卻,也願他能健康長壽,讓人們看見更多的可能性與改變。」
當然,柯P肯定有缺點和他的限制在,像是說話過於直言不諱,雖然我在此提及他這本書中讓我看見的優點,但人絕對不是完美的,他也可能會犯錯。對我來說,只要目的不是蓄意為人帶來傷害,那麼對方身上天生的一種氣質與個性,我都覺得是在我可以包容的範圍內,我想人也正因這樣的不完美,才顯得獨特、有趣和可愛。 其實這篇導讀,我反覆琢磨良久到底該怎麼寫,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過程中還全部刪掉重寫了一次,或許是閱讀後心中五味雜陳之故,讓我難以組織言語。 這本書真的可以閱讀看看,會這樣說是因為這個原因:柯P在書裡分享了很多醫病決策上會遇到的狀況,還有醫生所處的立場與為難之處,以及一些相關的醫療知識,讓讀者可以對此有些概念,知道醫生面臨的是什麼處境,身為病人的家屬,又有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兩難。 總而言之,是一本很好閱讀的書,但頁數稍微有點多,可能要花一點時間讀完整本,而這本書後半部分是柯P轉向政治領域的故事,這個部分就看各位是否有興趣了,我個人閱讀感受是獲益良多,覺得他真的是一位很有智慧和遠見的人。
書句摘抄:
「很少人有機會,可以在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時間,看過這麼多生離死別,我認為這是我人生很有意義的一部分。我心中有很多感觸,一直想寫下來,作為自己當醫生的反省與記錄,以及生命的一個回憶。對於生死,我有我的想法,我很願意把這些心得告訴別人,這樣你們就不用經過這麼多折磨才能體會。我也希望大家看了這些故事,可以灑脫一點,不要被世俗成敗束縛。我曾說過,人生有四種境界:把別人當自己,是博愛;把自己當別人,是淡然;把別人當別人,是智慧;把自己當自己,是自在。看完這本書,我希望你能夠做自己,過一個比較自在的生活。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自在生活,這個社會可以少一點紛爭。」 「園丁沒有辦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讓花兒在四季之間開得好看一點;醫生沒有辦法改變生老病死,只能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舒服一點。我認為醫生最大的敵人,不是病人的死亡,而是病人的痛苦。行醫多年,我經常陷入抉擇:我是要處理病人的疾病,還是解決病人的痛苦?如果我選擇前者,那沒什麼好講的,也不用什麼安寧療護了,拚命救到底就對了。可是如果我選擇解決病人的痛苦,那我就應該去思考,怎麼做才能讓病人以最好的狀態活著?現在的我認為,當醫生的目的,不只是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應該是盡量免除病人的痛苦,讓他快樂的活著。」
「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我的老師們常說:『醫生以救人為天職。』可是從來沒有一個老師教過我,如果遇到無法救治的病人該怎麼辦?這後來就成了一個問題。人家都叫我們『醫生』,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醫死』。後來我發現,做醫生,不只要醫生,也要懂得醫死。醫死的目的是什麼?不只是為了那個快要死掉的病人,還有他身邊的家屬。如何讓他們能夠從親人的死亡過程中恢復過來,回到社會,重新出發,這是很難的課題。」 「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怎樣的狀況下,醫生們會對問題集體視而不見?答案是,當醫生不再對病人的痛苦覺得不安的時候。」 「或許別人會覺得,在醫院裡,加護病房是幕後的工作,沒有手術開刀那麽有成就感,也不會得到病人與家屬的感謝。但你願不願意為了讓整體有所進步,而在沒有掌聲的地方持續努力呢?後來我經常告訴學生,如果可以的話,請選擇做一個讓別人有需要的人。」
「檢驗一個醫生的道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他:如果這個病人是你兒子、你太太,你爸爸,你會怎麼開刀?你會怎麼治療?很多事情沒有對錯,怎麼安心就怎麼去做回到原點,我當醫生的時候,常常要做各種決定,比如在急救時,三十秒內決定要不要裝葉克膜?或者決定要不要拆掉這個病人的葉克膜?要不要讓他走?每當在最困難、最棘手、最無解的時候,我就自問:『如果眼前這個人是我的兒子,我會怎麼處置?』如此考慮出來的結果,照著做應該沒錯。」 「有一次我在加護病房巡房,看著兩旁的病人,剎那間突然領悟到:人生的結局只有兩種,一種有插管, 一種沒有插管,但無論如何,都會死掉。那一刻我才明白,死亡是普遍存在,必須正面面對的問題。但到底什麼是死亡呢?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我會反問對方:『那你認為怎樣才算是活著?』人生到底是什麼?其實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人一定會死,可是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在過程當中,我們尋找生而為人的意義。」 *【基礎心得】是我挑選書中的小議題進行短篇寫文,讓人閱讀起來比較沒有負擔,不一定代表的是整本書最核心的部分,有時候僅有一個議題想提及,也會使用這個方式。
*【進階心得】是我閱畢整本書,稍微提及本書架構、閱讀感受和閱讀建議,讓對於書籍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斟酌與概覽。
*反思的問題 如果你/妳對於問題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自由留言分享☺。 除此之外,我比較不會去分析、統整和濃縮書籍內容,這點還請各位海涵,如果不喜愛我這種風格的人,也希望你們能找到符合你們期待的書評。 如果喜歡的話也可以按讚追蹤分享留言贊助,這些鼓勵都是我分享的動力,也謝謝你們願意點入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