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的推薦下收聽了〈王麗芳的親子觀點〉podcast頻道,一聽下去還真是無法停下來,麗芳老師在教養孩子上的觀點非常明確且充滿著力量,但這力量的背後是滿滿的教育與愛,因為希望孩子能長大成獨立自主且具有思維思辨能力的人。這一點是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教養孩子路上一路在學習的目標。
父母處事的態度和方式,孩子會完全複製甚至也只能完全複製
還記得接導師班的第一次家長會時,我曾訝異於孩子的說話方式跟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這件事!當時自己沒有小孩,只覺得家庭教育果然很重要,爸爸媽媽說話的方式與態度,孩子就會有一樣的說話方式和態度。直到自己有了孩子,當一歲後開始牙牙學語時就發現孩子的口氣,習慣的用語,完全就是我跟孩子爸的語氣,再進階一點,當有了兩個小孩,六歲姊姊在罵三歲弟弟的時候,我彷彿聽到錄音機播放我罵他們的語氣...
出生開始,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積極的學習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給孩子們什麼他們就吸收什麼,給他們什麼樣的環境,他們就會慢慢形塑成那個樣子,對於一張白紙來說,在擁有思辨能力之前他也別無選擇。
如同這集提到,有個孩子常遇到事情時的處理方式是在同學之間來回『喬事情』,『喬』到最後反而造成更大的不愉快和誤會,進而也影響到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個狀況回推到家庭,發現原來在家裡爸爸媽媽也用這樣的方式,當孩子遇到狀況時也都在背後講,而不是在孩子面前一起把事情釐清楚,這樣的處事模式,讓孩子以為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如此,所以當他在學校遇到問題時並不是他不願意跟大家一起攤開面對面來解決,而是他根本不會用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個觀點,給我很大的啟發,原來對於學生來說,有時候是『他不會』而不是他不願意。這讓我也聯想到曾經看過的文章:把握每一個孩子犯錯的機會,因為這個機會正是可以教他以及引導他思考可以如何解決問題的大好時機。當然身為大人,我們也會有我們形塑已久的處事模式,但身為爸媽我們是新手也同時在學習,學習一個對孩子的思維處事模式更好的方法。
將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的前提是以身作則
父母就是孩子最貼近的範本,父母怎麼做孩子自然怎麼做,若自己做不到的事要求孩子去做反而沒有立場,孩子甚至毫無頭緒。
求學階段父母總要求孩子:快去讀書!父母都要求了為什麼許多孩子總是做不到?原因在於,他沒看過。如果從小到大父母從沒拿書看,或是沒有陪著孩子看書,那孩子怎麼會知道看書的樂趣與重要性?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因為說真的下班後真的累了,有時還有許多家事要做,力不從心。但既然孩子如一張白紙,正表示是可塑造的!沒有多餘的時間心力可以陪著一起讀書,那就用『營造環境』的方式來幫忙吧!可以試著營造一個書房的『習慣場域』將家中某個空間佈置成希望孩子達成的樣態,環境是改變習慣和習性很重要的因素,從改變環境著手可以幫上很大的忙!
推薦〈王麗芳的親子觀點〉給家中也有孩子的父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