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的,「派對型」故事法的故事人,他所施力的強度在於環節跟節奏的掌握上。不只是心臟要夠強,體力也要夠好。否則一場活動下來,雖然才一個小時或不到一個小時,但結束後可能得躺床上三天了。
上個禮拜日(3/26星期日)嘉義縣故事裡有光共好實踐協會的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故事派對,始圓滿落幕。
每一次的故事派對,都是以外聘講師為主,並期待讓孩子們在有光的場域,也可以感受其他或不同的故事方式。
每個故事人的專長及背景不同,所帶來的故事饗宴自然就所有不同。有光向來不拘束及規定老師要如何設計活動內容,但唯一會讓老師們知道有光的立場是讓孩子們能自在表達自己,不威脅恐嚇、不打罵、不利誘。至於怎麼讓孩子們進入故事情境了,那自然就是每個老師的本領了。
在這裡,先概述一下,每一回,無論是自己外接活動邀約,或是與外聘講師接洽,必須確認的資料有如下:
一,場地種類;
二,場地大小;
三,人數;
四,參與對象;
五,孩子年紀;
六,該活動的目的與主題。
以上,每一個細項都是變數,都會讓活動設計內容走向不同。
光是場地種類,在有課桌椅的活動中心說故事,跟在可以讓孩子席地而座的木質地板的校園圖書室,就截然不同。前者,由於課桌椅往往與舞台是有一段距離的,實體繪本的大小,勢必難以讓參與者皆看得到,勢必得靠故事人的聲腔變化及技巧說演來表演故事,或是改以投影布幕。
坐在課桌椅上聽故事,優點是孩子不易說跑掉就跑掉,然孩子易有種被困在椅子上的約束感,故事人功力不夠,孩子就開始昏昏欲睡或雙腳雙手就開始不安份。一要讓孩子有事情做,二要故事畫面或故事人舉手投足吸引孩子目光。我曾遇過,孩子一分心就開始把椅腳往後搖晃。學校的木製課桌椅發出的音量還好,活動中心的鐵椅喀啦喀啦響,就格外容易影響現場故事人的節奏。
此外,活動中心的鐵椅及鐵桌,往往不太適合學齡前的小孩。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椅子太矮了,身體是往下沉的;桌子太高了,桌沿就遮住了視線。
貓管家曾經跟主辦方討論過後,最後在活動中心內「喬」出一個席地而坐的故事區,用投影布幕搭配舉手投足。故事結束後,空出來的故事區一起動動身玩遊戲、跳律動,勞作時間則是轉往有課桌椅的位置上來進行。
但前提是,這個活動中心的場地要夠大。
總歸,就算是場地,以及場地所延伸的硬體設施,都會影響故事人的設計內容,也會影響當天的活動成效。
以上概述先說到這裡,要說下去,實在是一門複雜又精深的學問。甚至有很多學問是教科書上沒有,而是貓管家一場故事一場故事說著,用血淚所淬煉而成的經驗談。
這次有光邀請的是來自台中的故事姐姐。當天,故事姐姐並非用實體手持的繪本,而是用自己改編的故事,並搭配手執玩偶來展演。而該故事的大意是,小豬要過生日了,但當天遇到很多突發狀況:弟弟跟他吵架、爸爸生氣、離家出走等等⋯⋯而邀請現場的孩子們一同與小豬面對這些關卡,搭配穿插音樂律動、親子遊戲⋯⋯最後的高潮就是,小豬的生日派對上邀請孩子們與他跟著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熱舞。
我將步驟約略排序如下:
故事開場➡音樂律動(手部律動+搭配圓形汽球,簡易的全身律動)➡故事➡親子音樂遊戲(搭配長條汽球)➡故事➡親子音樂遊戲➡故事結尾➡音樂律動(全身律動)➡簡易手作(折氣球,使用的是前面用過的長條氣球)
由於當日是協會的會員大會,事前跟老師提過,可以以「生日」或「誕生」等主題來延伸。也可以發現,從一開始的手部律動、簡易的全身律動,一直到中間穿插的親子互動遊戲,到最後的全身律動,是一個有層次,跟經過精心設計過後的步驟與流程。
一,符合主辦方的主題需求
二,符合孩子們的混齡需求
三,也符合故事人跟孩子們初次見面的心理需求
第三點,怎麼說呢?
像這樣一個特殊活動的邀約,像是主題派對,第一,這群孩子跟故事人間並不熟識,毫無默契,第二,故事人必須快速進入活動主題,以現場氣氛營造及熱絡為主,我比較把這樣說故事的方式稱為「派對型」故事法。
「派對型」故事法著重在主題的展現明確,以及現場氣氛的營造跟熱絡,和「表演型」故事法類似,難以兼顧在紙本文字的閱讀,以及現場孩子的想法與互動。
「派對型」故事法,會透過遊戲、音樂、律動等等端出來就很容易活絡氣氛的元素,但很重要的是,雖然讓孩子口說的機會不多,但往往會把表演的機會拋回到孩子跟親子本身。
故事人會有一個主要的母題,而用大大小小的子題來串場。讓孩子去跟著故事人安排的子題來玩、來跳、來讓親子在底下自行去想像與發揮。
另外,除了音樂或遊戲,也會運用到大量的道具,因此一是讓孩子們有事情做,不至於分心及跑掉,同時能滿足孩子動手操作的自我滿足感;二也能讓孩子有體能上的訓練與刺激。
但礙於人數跟節奏的拿捏,無法逐一地讓孩子們公然展現自己的創意與想法,若故事人將話語權往台下移動,則很容易就造成冷場,破壞整場活動的節奏感。在說故事時,也不宜有過多的停頓、冗詞及拋出問題,提供台下反饋的機會,必須趁著每個環節的氣氛仍熱絡時,趕緊往下一個步驟進行。
必須說的,「派對型」故事法的故事人,他所施力的強度在於環節跟節奏的掌握上。不只是心臟要夠強,體力也要夠好。否則一場活動下來,雖然才一個小時或不到一個小時,但結束後可能得躺床上三天了。
「派對型」故事法,恕無法跟孩子們談心,跟「社群型」故事法重視的是深入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及盡量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表達,又是截然不同。
「社群型」故事法是如何操作的?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述說。
無論是哪一種,沒有好與壞,只有你當下享受與否?
猶如說貓管家在【關於/說故事\這件事】01.你是哪一種故事人?「表演型」故事法 文末所寫的:
故事有很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人喜歡,就像青菜蘿蔔各有人愛。沒有絕對的好壞。但故事人的心中應該要有個基準,要清楚自己這樣表現的方式,是蘊含著什麼樣的價值觀?又或是你希望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感受到什麼?
對孩子來說,一次聽故事的過程中,
也許,只是好玩;
也許,只是帶走故事當成禮物;
也許,只是從故事裡面獲得一點感觸;
也許,是從發問或回答的過程中,滿足自己想要表達的慾望;
也許,是從故事的討論中,更加釐清與清楚自己的想法;
又或許是,讓孩子僅僅獲得一段美好的,有爸爸或媽媽相伴的親子時光,那就值得了。
只要孩子還想再聽故事,對故事人來說,那就成功了。
【關於/說故事\這件事】01.你是哪一種故事人?「表演型」故事法
嘉義縣故事裡有光共好實踐協會-用故事陪伴孩子/療癒大人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