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雜記】離開學校前的掙扎、離開之後的休耕期

前言:對未來感到不安的抵抗方式
從疫情爆發以來,雖說逢人便被問「有沒有受到影響」(這幾乎是在之前一兩年內的必備問候語吧),然後自己也總回答「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其實心中也對生活、對未來感到不安。回顧自疫情爆發以來,害怕歸害怕,但還是有好幾次是有著強烈的想要確診的念頭。
動機來自於被孤立排擠的心態(這麼說很怪,但確實是有這份想法)、或可暫時逃離人群被隔離一段時間的自由的渴望、或可是一種在此刻存在於世的一種勳章…淨是輕狂不成熟、自以為是的動機,但終歸也是疫情這一大不確定性,讓人措手不及,許多原先的規劃被打亂、無法找到相應的替代方案時,一種情緒對現實衝撞、有點自暴自棄意味的反應。

校園中新鮮感和暗潮洶湧的猜忌…2021年初
疫情爆發初期,同學學校環境的氛圍相對地沒有那麼緊張,反倒是對新的生活感到新鮮。上課作為學生生活的主要重心之一,基本上除了需要實際操作的實驗課和一些人數較少的課還能到教室,學生們只需要每天在上課前五分鐘,從床上起來,開啟線上會議上課。比起以前方便了許多、也節省準備出門的時間。
還有件事,走出宿舍或走入校園都得先量個體溫,沒問題的話就會拿到一個貼紙。所以如果走在校園內,不管是要去學餐買東西,還是要去教室實體上課,看到有人沒有貼紙又一副病懨懨的樣子,總會投以或被投以猜忌的目光。
當移動性近乎停滯,被擠壓成群的人們,關係卻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疏離。面對窒息的生活,無處安放的心只能無助地咆哮。或許這是躺平主義的前提吧。
(題外話:當時只實施沒多久的量體溫拿貼紙。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個體溫的標準是什麼,應該只要沒40度就不會通報吧?)

家人確診,暴躁的氣氛和持續膨脹的焦慮…2022年
疫情起起伏伏,在疫情高峰時期,親人也確診了。當時確診這件事情並不是家人關係產生衝突的主因。或許是因為身體不適的緣故,情緒容易被刺激,何況原本一家人都是火爆脾氣,平常吵架也不是不常見,在這情況下就不用說了。
這段時間可說是「內憂外患」,各種事情都攪和在一起,心理狀態也幾乎是最有印象的差的時候。有嘗試過一些方法,雖然大多數都堅持不久,效果也有限,從增加運動、出門踏青到心理諮商,自認各種手段都用過了,心裡卻遲遲未能安定下來。
究竟癥結點是什麼,在當時也未能抓到要點,也常常覺得他人的建議一直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然後又忍不住嫌棄自己。當然這些抱怨跟責怪,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在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前,都顯得無謂,更甚者,荒唐。所以直到現在,回想這段時期的自己,還是覺得有些懊悔。畢竟還有許多事情能努力,但卻虛度時間;明明可以更了解自己,卻在茫茫中,越來越看不清。

沒有了藉口的現實,無處遁逃 …2022年下半
自己仍舊無法釋懷過去的一些事情。
其實從來都沒有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原來以為的自我責備,很多都是自以爲是、濫用了他人的包容,來逃避不完美的事實。
完美無缺並不是不能犯錯、有所缺陷,而是一種展現在他人面前的表現:承認自己並非完人,也不是為了誰的期待而活,而是認真地對待自己、以善與人交往。過的生活和人生終究還是自己。

新生兒為何哭泣,我們又為何這樣…2023年第一季
人們面對歷史的發展有線性發展的觀點,也有非線性發展的觀點,而我也總在想,自己現在是不是有比以前變得更好了,還是又落入窠臼;常常無法看見自己的優點,或許是因為旁觀者清,所以在學生時期的職涯探索或性向測驗諸如此類的評分系統之外,總會說借他山之石來證己身;社團團體活動有的互相寫祝福或感謝的環節,看著那些才見過幾面的人寫給名為我、但看起來卻不是我的語句,懷疑自身是否有那麼好,又或者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什麼……總是有無數的擔憂和零進度的行動。太多的藉口、資源與後盾,成了怠惰的溫床。
畢業後有段約莫半年的休耕期,不必與人社交、也不必向誰交代課業,起初相當地不習慣,總愛找事做的衝動毛病頻繁發作。後來多虧了強制推出社群平台和讀到好書的自己(關於這部分邀請您可以參考《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創作者:年度閱讀回顧與目標》,文中也有提到改變的契機與方法),讓我得以在人際關係上有許多領悟,進一步地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時間和腳步慢下來,思索著諸如「自己為何生氣?為何難過?有為何無法克服恐懼?」的深層因素。漸漸地,和自己的對話越來越多,也發現自己以前是多麼嚴重忽略自身的感受,也因為這樣過程中也哭了好幾次,也才第一次明白自己為何而哭。我想到一個忘了出處的故事:有人問「出生時的孩子為何哭泣?」一人說「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終將躺進棺材。」另一人說,「不,新生兒哭泣是因為喜悅。為著生命的喜悅。」

後記:說謊到最後可能會變成真的?
總會看到有人說只要假裝到最後就會變成真的。對我來說這是種儀式,能夠有意識地努力、合理的檢視自身情況。這個是不是真的有用?看著無數前輩在各種載體上的分享和經歷,其實,重點根本不在是不是常常記得告訴自己「我很棒、我是專家」之類的(這反而造成反效果了吧..),這是一個排除阻礙的咒語,幫助自己更有動力,更重要的是在改變的路上思緒反覆時,這是一盞明燈,既不威迫緊湊,也不會消失不見,而在明明滅滅之中,整裝待發。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3/3/6初稿@移動中…
2023/4/14定稿@房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