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民謠之父胡德夫有一首歌《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靈性的關注者,也會用「大地之母」、「天上的父」這樣的詞彙來稱呼天地宇宙,甚至我們遇到一些重要他人,也常會說:「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每次回到這裡就像回到家,他們把我看成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多用一點想像力,讓親子關係的內涵更擴展一些,會發現,所謂「親子關係」就是那份能帶來滋養與看顧的關係。
.......
在上一篇《找回名字》,我談到「人理解自己的一個重要向度是和根源有關的,所以,這可能是『家』和人關係裡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這樣說的話,那與原生家庭關係不好的、受傷的或者不是所謂典型家庭長大的孩子,難道就沒有機會從根源找到自己的認同嗎?
當然不是,根源是有多重向度的。我從這裡,開始來談談〈多重源頭〉的概念。
有一部迪士尼的動畫《海洋奇緣》(Moana)它裡面有一個神話,本來由女神特菲提掌管的「海洋之心」被半神人毛伊偷走了。海洋之心是專管世界生與創造氣息的,所以它被偷走後就帶來許多崩壞。海洋變得危險、島嶼開始被黑暗力量侵蝕,因此女主角莫那居住的小島,島民漸漸補不到魚,植物也難以種植收成。
身為酋長女兒的莫那在影片中的任務是要拿著大海給她的海洋之心,找到半神人毛伊,說服毛伊把心還給女神,讓世界重新恢復生機。
但當莫那和毛伊回到女神所在地的時候,遇到熔漿怪獸帖卡,第一次PK,毛伊輸了,他帶著半毀的神器丟下莫那頭也不回的走了。
莫那非常傷心,當她要放棄時,一直支持她的祖母的靈魂回來與她對話。這一段非常非常精彩。
祖母表示若莫那要返航回家,她會陪著莫那。但當莫那拿起槳要返航時卻猶豫了。
祖母:「為什麼猶豫了?」
莫那:「我不知道」
祖母(唱了一首歌):
我認識一個來自島嶼的女孩,她與眾不同,她深愛族人與大海,家人以她為傲。
有時世界看似與妳作對,旅程也會留下傷痕,但傷痕會痊癒也會留下啟示。
愛妳的人會改變妳,發生過的事也會啟發妳,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熄滅在妳心裡的聲音。
在這聲音的低聲呢喃下妳已經航行了這麼遠了
莫那,妳知道妳是誰嗎?(Do you know who you are?)
莫納:「Who am I ?」(想了一下,也唱出一首歌)
我是深愛我島嶼(家鄉)的女孩
我深愛大海,它呼喚著我。
我是酋長的女兒,我是航海族的後裔,他們航行過世界,他們呼喚著我。
我把我帶到了這裡,我已經航行得更遠,我學到的一切成為了我,它也在呼喚著我。
這些呼喚不是來自外面,是來自我的內心,有如潮汐,高低起伏。
我會把妳(祖母)記在心裡,提醒著我,無論在何處,我知道我的方向,我是~莫那。
歌曲唱畢,莫那的神情已由落寞轉飛揚,同時也重下決定,不再倚靠半神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歸還海洋之心。
這裡是故事的重要轉折,但這過程發生了什麼,能讓人在困境之中有這樣的轉換?我想,這答案也是心理治療領域不斷想探索多了解的。
我們再來慢慢看一次這過程所發生的。
當女孩挫折迷失時,一直支持她的祖母(已過世)以靈魂的方式來到眼前,祖母看到莫那的疑惑時,不是給建議,而是問了一句:Do you know Who you are?
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有時候我們生命很迷茫挫折時,好像不是要先決定前行或退返,好像是要先回去一個地方,把那裡當做出發點,才能知道如何再次出發。而祖母問莫那的問題,就是讓她先回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像是個歸處,我們會稱為心裡的家,我也稱為源頭,是人們確認自己的地方。而若仔細觀看莫那的回答,恰巧很有層次地說出了〈多重源頭〉的概念
我是深愛島嶼的女孩
我深愛大海
我是酋長的女兒
我是航海族的後裔
我學會的一切成為了我
短短的幾句話,說出了源頭可以從性別、原生家庭、生活的天與地(生長的島嶼、大海)、文化中的身份以及自身所經歷學習而來,這些層次都可以成為人定義自己的方式,讓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想去何處。
所以人內在的那個源頭,是多元向度的,原生家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
上一篇我所談的,「找到自己的源頭像是連結了某些根源,這裡成為我們可以一再重新出發的地方」。當你和源頭連結時就不是飄來飄去的,走在世界,即使面對困難時都會有一種安定感。我也是從這裡看親子關係對人的影響。
所以親子關係不是只談行為矯正,不能只談教養,而是要去看「關係」本身,要知道這關係裡有一處對人影響是更為深遠的。就像你看到《盡孝的滋味》影片裡,那個五十幾歲的主廚在哭的時候還是想到母親對他說過的話,讓他記得要如何為人處世、要記得自己是很珍貴的。這份關係常是我們一輩子可以一再回到的地方。
只是我得不厭其煩的一再說明,並非你童年的親子關係就是你現在生活的一切,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親子經驗你就「失根」了。我不認為是這樣,所以才透過《海洋奇緣》的電影說明多重源頭的概念。
我想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也能在天地之間、在一些文化之中,感受到養育與滋潤。所以我們不必所有都「齊全」才能有個心裡的家,我們還有很多管道能讓我們紮根。這部分是可以透過有意識的行動去創造的。
〈創造自身與源頭靠近的故事〉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我在2019年的一趟青藏高原旅行經驗。
有一天我們要去一個地方看雪山,那是旅程中一位在地朋友大力推薦的。
但我們包好車要出發時,師傅告知這條路已經是老路了,都廢棄了,很多路段失修,不好走,希望我們打消念頭。但我們很想去啊,因為聽人說那裡的雪山很壯觀,所以和師傅來回磋商(再加些費用)後,我們終於出發了。
上路不到十分鐘,我們就了解師傅所說的路況差的意思,車開起來像跑馬一樣,但到了現場,別人我不知道,但我淚水盈眶地看著雪山。
我去青藏高原常常都有這種感覺,好像心被拿出來洗一洗,好像每年都要去一回,不然不太知道怎麼在俗世裡活日子。所以青藏高原我會一再回去,那是因為那裡像是我心裡的家鄉一般。這就有如莫那和島嶼、海洋的關係,它會呼喚著我。
我覺得我認識的許多人也都在做著這一份功課:和源頭力量建立連結。有人去高原,有人找上帝,有人帶自己去找尋適合的文化,有人重新試著和原生家庭好好連結,我想去找到能支撐你的那一塊土地讓自己覺得有個立足之地,是許多人們內心的深切渴望。
《孩子,再次回家》
我們回到《一起遇見美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第七章的章節名稱是〈孩子,再次回家〉,這一個篇章的第一頁下有一行字「四十歲的我帶著十歲的自己,手被父親甩開的自己,走回去,這一次換我好好牽起父親的手」。
這裡面有一段故事是我大概十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跟我一起逛夜市,走路時我如往常一樣伸出手牽父親,但我猜想父親那時大概想「一個男孩子,長大了就不要這樣黏黏膩膩的」,所以就把我的手甩開,同時丟下一句:「你這樣很討厭」,然後我也不敢問為什麼這樣很討厭,但自此以後和父親身體的連結就斷了。
但是長到有一天,40幾歲時,我看到父親已如風中燭火,我就告訴自己「那換我回去再牽起你的手」,你可以甩開我,但是我可以決定回來牽你的手。
即使曾經斷連,我們仍有機會讓長大的自己決定回來與這源頭重新建立不同的關係。
這些年我和許多人的工作(治療對話),發現有一種故事版本是孩子帶著長大的自己再次回家。長大的孩子突然理解到這份關係不是只能由父母來決定,也不是由童年的經驗來決定,是我也可以再次決定我們之間要活出什麼樣的故事。於是,感人卻平凡的行動就開始了,開始跟父母說話、開始帶父母旅行、開始說出當年說不出口的真心話。
我發現,即使說的真心話會帶來衝擊與困難,但這些行動背後放著的渴望,常是連結而不是只想討回公道而已。是這些,讓這一切有機會變得不同。
但我仍要再次強調,在這一個章節講的「孩子再次回家」不是談我們一定要和解,更不是談我們應該要孝順父母,都與這些無關。因此若是你有無法原諒的或是父母與自己都沒準備好的,選擇不重新連結也是重要的,千萬不要勉強自已。但若是你心中與父母存在著某種斷連,但其實都知道彼此心裡有愛,只是被許多習性與過往經驗困住,那或許你也可以相信,當我們長大了,資源與視野不同了,即使過去的親子關係裡有許多傷,但我們不是只能讓故事停在這裡,或許還是有機會找到一條新的路接在一起。
〈能帶著遠行的家〉
最近我正準備移居到東部,慢慢在添購傢俱中,前幾天我回老家把父母用了四十幾年的老碗櫥要了過來,然後我將四層木製碗櫥改成兩座兩層的矮櫃。
其實這家具已老舊,款式也普通,但當我人生要轉彎,要去一個新地方的時候,有這些傢俱在旁好像會有一種安穩,覺得雖走遠但還是有家。
所以這本書裡的親子關係,談得不只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想去提醒,我們和自己父母的這份「親子」關係,仍可以是不斷發展的故事。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今天的在場,後會有期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