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你是做選擇的人?還是被選擇的那個人?

    久違的好友相聚,不免聊到近來日常,面對他人的分享,我多半時間喜歡靜靜聆聽,但唯有聽到「選擇」的相關問題會讓我忍不住想多插幾句話!那天晚上,一位年薪百萬的業務朋友A說:「我會在今年六月決定是否續留公司」,聽到這句話讓我不禁好奇為何要等到六月?具A朋友口述,原來友人的媽媽是一位虔誠的教徒,於是媽媽在某次的聚會中獲得暗示後就回家告訴這位A朋友:「你將在六月找出是否任留在這間公司的答案!」
    所以這位A朋友決定接收這個訊息,並等到六月再做出打算!
    或許我本身並無強烈的宗教信仰,再加上本身是理工背景,非常相信「證據說話」的思維深耕,所以我不太能理解這個決定。於是,我多嘴問了一句:「那你會如何做出判斷?」他說:「我會盡可能的分享我的工作生活,然後聽聽別人的意見!」
    聽到這句話時,我笑了,因為我似乎看到過去的自己。當我無法做出決定,甚至是懶得思考太多複雜難解的問題時,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開口找答案」,其實這並無所謂對錯之分,畢竟生活中每個選擇都是一次機會,沒人可以重來,所以根本無評斷標準!但是,接手了幾次友人與親人的建議後,我發現我的所有決定都變得如此輕鬆,彷彿每次的糾結只需要設個票選甚至投個硬幣,就能馬上得到下一步!
    不過幾次下來,我發現透過這種方法做決定,產生了兩個嚴重的後遺症,那就是「習慣性抱怨」與「迷茫」。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人的天性喜歡聽順耳的話語,所以當我們不帶任何想法,只是隨意聊天尋求他人的協助時,根據著名的遺忘曲線,整場對話結束後的24小時,腦中只會剩餘約33.7%的資訊,而剩餘的訊息中多半會是自己滿意、印象深刻的資訊。這樣只會強化自己內心的舒適圈,不斷加深自己「別人也覺得這個決定最好」的錯覺。
    圖片取自:wikiwand
    圖片取自:wikiwand
    接著,當我們真的依照他人建議作出改變時,一旦計畫生變,我們就會開始抱怨。「畢竟這個決定當初是因為那個「誰」說很好的,所以錯不在我,是他騙了我!」
    我就是那個抱怨者。
    過去,我跟隨大眾世俗的期望做決定,所以在學生時期,總怒力唸書,其他與成績無關的興趣最好都被擺在後面,即便友人說我的日常無趣,我也不在意,因為成為班級前三,才是我未來有個「順利、安穩」工作的保障,但是進入社會後,我發現到原來工作並非選擇題,而是一個未知的是非題。所以我開始埋怨,開始願對過去的自己與家人,為什麼大家說的:「努力讀書就能找到好工作」不存在我的世界?
    最後,產生自我懷疑、對未來迷茫,然後,我們就會又回到循環源頭開始向外詢問意見,接著又做了下一個決定......
    如果,你也想有些改變,想成為一位「做決定的人」,那我建議你嘗試以下三件事!
    1. 學習冥想
    2. 閱讀
    3. 寫日記
    學習靜下來,與自己對話,用更宏觀的視野來面對現階段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多方參考意見,而這是我在打破聆聽他人意見後,所學習到的最大收穫。希望你也能成為那位為自己做決定的人,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指令的機器人!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養成冥想、閱讀與寫日記的習慣,那歡迎追蹤我的專欄,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這三個習慣對我人生的巨大改變。
    我們下篇文章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