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不但是我最先進行海外展覽的地方,也確信香港觀眾是繼台灣之外,最了解我作品的人。」
- 朱銘
台灣雕塑家朱銘2023年4月22日晚上,於台北市家中辭世,享年 85 歲。
朱銘原名朱川泰,僅小學畢業,15 歲時拜鎮上媽祖廟的雕刻師李金川為師,學習傳統廟宇雕刻及繪畫手藝。前期作品集中於創作《鄉土系列》。
踏入藝術領域
30 歲拜現代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 ; 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教導朱銘「丟」的儉樸道理,保留神韻的概念,使朱銘掌握了藝術美學的觀念。
1970年代因為身體虛弱,楊英風建議朱銘學習太極拳。練習太極的過程,啟發朱銘更進一步探索文化的精奧,來深化成熟自身的藝術層次。體悟簡化了「形」,從此,朱銘作品不再停留於「鄉土的造形」,更獨創出個人的雕塑風格。逐步發展出日後知名的《太極系列》(初時命名《功夫》)。在 1977 年 1 月於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 28 件《功夫系列》作品,廣受藝評家讚賞。在東京首展中,楊英風的秘書劉蒼芝記述了朱銘對太極的看法:
「...... 我打『太極拳』,就是想通過它,去達成『人與自然結合』的完美表現。」- 朱銘
確立自我風格時期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朱銘全面發展其藝術創作的時期,此時朱銘已在台灣藝壇立足,更開始了藝術生涯的另一個突破,醞釀思索一種生活化且具自由精神的創作主題,因此他在台灣即嘗試雕刻了小型的《人間系列》作品。此時期,朱銘開始陸續將作品介紹至國際藝壇 。朱銘在歐洲的展覽以《太極系列》和《人間系列》雙線並行,作品豐沛的生命力贏得海外讚譽 !
展覽之外,朱銘大型的戶外雕塑品,也陸續被裝置在海內外的公共空間,其中一個著名的案例為1989年,與貝聿銘合作為香港金鐘的香港中銀大廈新建築物設置雕塑作品,並創作了一對《太極系列》作品《和諧共處》,與大樓形成強烈對比。
台灣雕塑家朱銘與香港的緣份 / 淵源
這位雕塑家與香港淵源甚深,他曾在香港舉辦多場藝術展覽,1980 年在香港藝術中心的「朱銘個展」震撼了香港這個與國際接軌的「東方之珠」,並在各區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所以他對香港份外有親切感。
朱銘曾表示,「香港不但是他最先進行海外展覽的地方,他也確信香港觀眾是繼台灣之外,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人」。他一生的創作以《鄉土系列》、《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三個系列為主調,後兩個系列最為港人所熟悉。這些作品均具有大刀闊斧、厚重、粗獷的動感之美!
其雕刻風格予人沉靜、堅穩之感,朱銘的五件作品遍佈香港金融、藝術中心及大學。在中環交易廣場的雕塑《單鞭下勢》、《右蹬腳》、金鐘中銀大廈的《和諧共處》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正門前方的拱門《仲門》、以及筆者曾執教超過21年的灣仔香港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側的《太極單鞭》均屬於《太極系列》;而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戶外展出的作品《排隊》則屬《人間系列》。朱銘除了作品屹立在港多年,其藝術事業發展也與香港不無關係。
朱銘對藝術和文化的傑出貢獻
2011年朱銘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揚其對發揚藝術和文化傳承的傑出貢獻。繼1980 年在香港首次海外展覽,再於2014 年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刻畫人間 -- 朱銘雕塑大展」。此時放眼全球,在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盧森堡 等地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都有朱銘的蹤跡。
筆者於2017年出席台北世界舞臺設計展【 World Stage Design (WSD 2017) TAIPEI】時,特別安排一天參觀位於
新北市金山區的「朱銘美術館」,遺憾室內及戶外園區實在大,仍未夠時間欣賞完全部精彩豪邁的作品 !
朱銘曾說:「成立美術館,是為了呈現藝術發展的過程;成立基金會是要讓美術館能永垂萬世。……」1999 年,朱銘傾注一生積蓄和12年漫長辛勞的美術館正式開幕。「朱銘美術館」成為他畢生最大的一件作品,超過 2500 件的個人作品及收藏捐予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並獲得當年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藝術家身分的朱銘,不管在自身創作,在每個展出機會,都以無比積極且認真的態度去面對,成為世界級的台灣藝術家,讓台灣被看見。在他近70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藝術即修行」是朱銘的美學體悟,也是他的人生信仰。
筆者: Rosie T.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