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甯】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這位文學世家「朱家」的一員,文字細膩得像能掐出水來,輕輕一碰就能感受到人物內心深處的悸動,從戰爭的殘酷到鄉土的溫情,但筆下的深情卻不被熟知。
朱西甯,一個出生於民國二十九年的江蘇宿遷的軍旅作家,二十歲時隨國民黨軍隊來台。在國共對峙的緊張年代,他以自身的流離經驗為基礎,創作出一系列反映時代變遷和人性掙扎的作品。早期朱西甯以反共小說聞名,如《大火炬的愛》,熱情澎湃地高舉反共旗幟。然隨時間的推移,他的創作主題逐漸轉向「懷鄉」。從五○年代中期至六○年代中期,他出版了代表作《狼》、《鐵漿》及《破曉時分》,以中國鄉土為背景,描繪風土民情和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反映了文化認同、歷史記憶和人性價值的探索。
然而,朱西甯的懷鄉小說並非簡單的對故土思念,而是藉文學想像建構了一個精神的理想鄉。他筆下的人物,不僅僅是對命運的描繪,更是對時代變遷、文化衝突和人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接下來將以朱西甯的短篇小說《鐵漿》為例,透過理論剖析這部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時代洪流下家族的悲歌。
2024.06.20
【鐵漿】
朱西甯的短篇小說《鐵漿》設定在西方世界的科技即將進入中國傳統社會之際,發生在北方一個偏遠小鎮的故事。訴說著兩個家族為了鹽礦的開採所導致的衝突,這裡的官鹽經營權成為了兩個家族爭奪的焦點。故事的主角孟昭有為了保住家族的榮耀和祖上的遺產,他不惜一切代價,在爭奪中當眾喝下滾燙的鐵漿,以示決心。然而,即將襲來的時代洪流也靜靜地來到了風口浪尖,舊時代的產物終將敗於新世代的誕生。孟昭有的兒子孟憲貴目睹了父親的壯舉深感震撼。然而他卻未能繼承父親的遺志。他對新事物充滿好奇遠大於對家族事業的用心,沉迷於聲色犬馬的他最終在時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走向了毀滅。
《鐵漿》是部家族悲劇,也是對時代變遷、傳統價值觀崩潰以及個體在現代化進程中迷失的省思。小說中「鐵漿」這一意象貫穿始終,既是家族榮耀的象徵,也是毀滅的象徵,更是舊時代與新時代衝突的縮影。
精神分析:內心深處的衝突與掙扎的根源
為更好理解《鐵漿》中人物的行為動機和內心世界,用精神分析理論解釋。
佛洛伊德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並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理論:
孟昭有:超我的勝利與家族榮耀的捍衛
在孟昭有身上超我佔據了主導地位。他對家族榮耀的執著和對祖先遺志的恪守都源於超我的驅使。他的超我要求他維護家族的榮譽,不惜一切代價。這種超我的力量過於強大,甚至壓過了對痛苦的本能畏懼(本我)。孟昭有明知喝下鐵漿會殺死本我,但他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道路。這種近乎自殘的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對家族的終極奉獻,也是對價值觀的極端服從。
然而,孟昭有的行為並非簡單的自我犧牲,其中也隱含著對家族權力的渴望和對競爭對手的壓制。喝鐵漿的舉動,不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決心,更是為了震懾對手,確保家族在競爭中獲勝,而雙方為何用如此魔幻寫實的做法爭奪鹽權,下一篇將詳細分析。
孟憲貴: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與迷失
與父親不同,孟憲貴則展現了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與掙扎。他對新事物的渴望、對享樂的追求,都體現了本我的衝動。然而,他也受到超我的束縛,對家族責任感到壓力,對傳統價值觀心存敬畏。
這種內在的衝突導致孟憲貴無法在家族責任和個人欲望之間取得平衡。他最終選擇了逃避,沉溺於聲色犬馬以麻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迷茫,只對時代巨變產生好奇的他忘記自己也身在其中,最終被時代生吞活剝,橫死街頭。
火車:現代文明的象徵與對傳統的衝擊
在《鐵漿》中火車的意象複雜,不僅僅是文明入侵的象徵,也是新舊時代交替的直接證明,同時更隱含著多種理論意涵。
現代性與傳統的衝突: 火車的轟鳴聲打破了小鎮的寧靜,象徵著現代工業文明對傳統農耕社會的衝擊。在馬克思主義論述中,這種衝擊被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封建生產方式的顛覆。火車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孟家這樣的傳統家族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也預示著傳統價值觀的崩潰。
時間與空間的壓縮: 火車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落後的市鎮開始有了時鐘,準點的火車創造了時間觀念,使得小鎮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與外部世界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也加速了小鎮的現代化進程。
權力與控制的轉移: 火車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用傅柯的權力理論解釋,權力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社會關係。火車的出現意味著新的權力關係的建立,傳統的權力結構被打破,新的權力中心開始形成,孟家的鹽場不再重要,也失去了在小鎮的權威地位。
集體潛意識與時代焦慮
《鐵漿》中的人物也受到集體潛意識的影響。佛洛伊德指出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心理遺傳,包含了人類祖先的經驗和智慧。在《鐵漿》中,人們對火車的恐懼、對傳統價值觀的堅持,都可以看作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這種集體潛意識反映了時代的焦慮,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恐懼,對傳統的價值觀產生了動搖,這種焦慮在孟昭有和孟憲貴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孟昭有試圖通過維護家族榮耀來抵抗時代的洪流,而孟憲貴則在時代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在時代下的惶恐是沒有眼界的渺小人民之表現方式,他們不知真正的事實,對舊時代的迷戀也註定了將被新時代吞沒,雖然文中沒提到這些人的結果,但也不重要,註定是庸庸碌碌的過完平凡的一生,時代與他們沒什麼關係。
《鐵漿》所描繪的家族在時代洪流下的崩解,也可見於馬奎斯《百年孤寂》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同樣面對現代文明的衝擊,也講述了榮耀、掙扎、迷失和最終的毀滅。這樣的命運似乎是所有傳統家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無法逃脫的宿命。至於百年孤寂,礙於篇幅留到之後再寫。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