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談”照護”

楊月娥

著有《不逃跑的陪伴:在陪病相伴的路上,如何選擇面對、學會轉念、正向克服,讓自己好好喘息?》一書的知名媒體人楊月娥,在書中分享長達十多年的接力長照過程,她說「我不是孝順,只是沒有逃;但因為愛,我成為照顧者。」從該書的附標題可以想見:她必有一段時間無法面對,最後才學會面對;必有一段時間陷入情緒風暴中,最後才學會轉念;必有一段時間無法正向思考,也無法克服身心出現的狀況,最後才學會正向克服;必有一段時間不知休息,最後才學會該好好喘息。

黃大米

黃大米在臉書上提到老父親因蜂窩性組織炎,一夕病倒時,家裡的慌亂、掙扎,以及之後照顧的困擾和挫折,也方才知曉照護病人是多麼的辛勞,身心俱疲之餘,卻又看不到終點,因此勸人能雇人就雇人,而且絕對不要聽從勸告,辭職成為專責照護者。並在受訪時分享聽來的案例,八十歲父親臥床,執意要兒子親自照顧,結果兒子白天上班,晚上還得親伺湯藥…,在五十歲生日當天,因過勞而猝逝…,媳婦將公公交給其女兒照顧,原本也堅持父親應親自照顧的女兒,不到幾天就打消原意,雇請看護。有位醫院看護照護失能父梘八年,看過各種照護案例,在受訪時語重心長的提及: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全投注在照護中,以致親人過世後,自己的未來也整個塌陷…這應該也不是親人所樂見者…

畢柳鶯

著有《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一書的畢柳鶯醫師在書中問道: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畢醫師在受訪時提到王曉民的案例,王曉民的父母因照護她而投入了整個的人生,最後更因此而先亡;她的兄弟姐妹也因她的病而受到影響,不管是學業或工作(甚至是人生),她不知道是否值得?她也提到赴瑞士安樂死的傅達仁,在受訪時她問道: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她在書中描述:
母親擅長瑜珈,在家積極復健,於八十三歲時惡化到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不會翻身、進食容易嗆咳的地步。因為生命失去了意義,每日要忍受各種痛苦與不便,病情只會更急遽惡化,選擇斷食自主善終。經過三星期的漸進式斷食後,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詳往生。我帶著忐忑的心情陪伴、照護……

張曼娟

張曼娟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擔任父母照護者長達八年,寫成《自成一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一書,認為無論被照護者或照護者所面對的照護情境,都是獨特的,是自成一派的。例如:楊月娥面對的是「公公中風、媽媽氣切、小女兒血癌、妹妹中風、大女兒腦炎…」…黃大米面對的是爸爸蜂窩性組織炎;畢柳鶯面對的是媽媽小腦萎縮症;張曼娟面對的是:父親思覺失詞調,我們看她的描述:
醫生宣判他的身體機能並沒有問題,而是罹患了思覺失調,驀然變成一個迥然不同的人。一生都過得謹小慎微、節制壓抑的父親,宛如火山噴發,暴怒、狂躁、肢體和語言都充滿戾氣,全然失控。我的世界再也沒有理性兩個字,只有不斷的招架、被打倒、被撂倒在地,努力爬起來,再應聲倒下。

分析:

畢柳鶯因為母親的病是漸發的,其他人—楊月娥,黃大米,張曼娟—都是突如其來的,而且也都經歷既要手忙腳亂的處理、照護,還要承受其他家人,親友的說三道四,因此也都認為必須先行建立起堅強的心防(而他們也都花費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有此體悟,後人則可藉由他們的經歷,縮減甚至免除此階段的摸索。)否則身心都很容易出現狀況:挫折、憂鬱纏身,照護悲劇不期而來。

疑問:

據新聞報導:
享譽國際的台灣雕刻大師朱銘4月22日晚間在台北家中自縊身亡,享年八十五歲。
朱銘因病痛折磨而選擇了結生命,也再度引發了台灣社會對於「安樂死」議題的討論。人能否以自由意志選擇結束生命?不堪病痛折磨的病人是否有權在生命的末尾有尊嚴地離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