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逃跑的陪伴》有感

聽《不逃跑的陪伴》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生命考驗無預警,你逃或不逃

前言

昨天(3.7)晨起,邊走路,邊聽著手機中朱芯儀的podcast。當期節目她訪問了楊月娥,原因是楊月娥寫了一本書:《不逃跑的陪伴》,該書內容是分享連續有親人重病,她突然間成了照護者,並且照護了不同親人長達十年之久。書的副標題是::<在陪病相伴的路上,如何選擇面對、學會轉念、正向克服,讓自己好好喘息?>。

朱芯儀的小故事

兩個人都很有意思,朱芯儀的開場白除了介紹自己是個諮商師外,還提到自己是個中途失明的視障者…而我之所以會注意到她,乃因劉軒的podcast曾訪問過她:貌美聰慧的小女生,突然間發現自己長了腦瘤,開刀後,面貌變了,記憶也差了,她無法接受,一心想自我了斷…,直到有次聽到父親有點哀怨的說她是傾國之女,家裡為了醫治她的病,把所有的錢都花光了,還欠下一大筆賬(意思是:她的病,已經讓我們家—這個獨立的小小國—快要傾覆了),她如果走了"這個國”要怎麼辦?這才讓她靜下心來…

當時的節目有段內容是高中老師將他們分組而朱芯儀他們這組的任務是:設法帶她去海邊玩。沿途的路並不平坦,同組同學費盡心思,竭盡全力,好不容易,這才安全的把她帶到海邊,然後再安全的把她帶回。事前她覺得不安,事後她感到內疚—給同組同學帶來了困擾和麻煩。老師把同學們事後寫的感想唸給她聽,她才知道原來同學都不在意,而且還很感激她,因為幫助她的過程讓她們發現自己也有存在的價值(原先都只活在家人的期許和要求之下,不知自己到底有沒有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助人的力量…(大意如此)

她是中途失明,然而聲音悅耳,而且笑聲爽朗,她提到無法像其他諮商師那樣能看到對方表情, 但卻能敏銳的透過對方的聲音察覺對方的心聲—隱藏在聲音下的內心聲音和談話內容下可能的意含…做podcast常人都有不容易,失明者應該有更多的困難,然而她卻能樂在其中,端的是不簡單…


raw-image


楊月娥的小故事

楊月娥是廣播名人,主持節目時樂觀積極,她沒說旁人不會知曉她竟然照護了不同的親人長達十年之久,受訪時,她並未因照護的辛苦而受影響,仍然是笑聲爽朗…

訪談中三點印象深刻:

其一是女兒高中罹癌時她的自責和不解。會不會是因為我沒有把她照顧好?是不是我的基因出現問題?是不是我前世做了什麼缺德的事,以致業報到女兒身上?莫大的壓力促使她的身體都出現狀況,甚至突然停經…直到主治醫生看不下去,喝令她停止自責,並問她有的兒童沒幾歲就罹癌—最小的是四個月—,那是有什麼理由嗎?她這才醒悟—也許不是她的錯,也不需任何理由—並願意面對現實。

另一是她和兄長已經商量好,並確定了:重病倒下的母親如果需要插管,就不要救了。確定後,她因為工作關係匆忙離開。途中突接兄長電話,已經簽了插管的同意書,她氣憤到不行,完全無法接受和理解…,直到後來,突然想到:如果換做是她在現場,必須自己獨自一人來做攸關親人生死的決定,(旁邊可能是醫護人員七嘴八舌的提及患者似乎還有救),她會如何決定?(各位看倌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決定?之前看《媽媽通靈師》時,幾乎所有必須做下攸關親人生死決定的當事者,心靈都長期的飽受折磨,我的決定是對的嗎?我會不會太衝動了?我是不是該再等一等…這些問題時不時就會浮現…讓他們一遍遍的自責…幾乎無法釋懷,直到通靈師告訴他們:死者感激他們所做的決定,才能稍微寬心。)

另一則是她婆婆。公公有小三,很少回家,她婆婆深受冷落,時常需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以及背後的指指點點…公公突然中風,婆婆掙扎許久,不願接回家,而是雇請外傭在醫院照顧…她以為婆婆一定對公公恨之入骨,沒想到有次公公因長期臥床,臀部長了襑瘡,婆婆一面怪責外傭,一面要人趕快去找醫生。阿娥姐才猛然察覺到人的感情其實是複雜且多變的…,公公過世後,子女都主張薄葬簡殮—他們都對父親不親也不滿—然而婆婆卻主張厚葬(舉辦盛大儀式),與兒女鬧得很不愉快,兒女也都無法理解。阿娥姐站在婆婆那邊,主張尊重婆婆的意見(雖然內心也有些不解)。後來才發現,原來婆婆要的不是那個葬禮,而是葬禮中人家對他的肯定「妳不容易…」「這些年來妳委屈了…」「妳辛苦了…」她的正宮地位回來了,她的屈辱得到了翻轉,所有人都對她讚譽有加…

結論

每個人背後其實都有故事。慶幸的是:有的故事,我們不必親身經歷,但卻可以從別人的故事中獲得啟發。人生原本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感謝兩位女士讓我們可以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到學習的機會,也向她們的勇敢、樂觀致上敬意。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9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