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感謝作者在本文最後、整理了文中提到的所有配樂連結,釀編輯 黃曦 將它們做成了一份 Spotify 歌單 ,推薦一邊聆賞、一邊閱讀。
先來作個簡單的算數。倘若,一部音樂作品長度有 45 分鐘,那聽完 500 部作品,得需要 22,500 分鐘,也就是 375 小時,即 15 天又 15 小時,半個月多一點點。這些數字,對被動聆聽的耳朵而言,「聽」起來似乎還好,畢竟某些人的 Spotify 歌單總和,可能就超過 1000 張專輯份量;但對義大利作曲家顏尼歐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1928 - 2020)來說,這是他的人生、他創作的樂章,他在時間洪流裡所攔下的份量。而數字僅是估算,實際上他寫的音樂比這還多。
莫利柯奈逝世至今,已快屆滿三年。我有幸於 2009 年五月親炙大師一面,這位義大利老爺爺絲毫不見搭機倦容,炯炯有神、耐心回覆記者會那些千篇一律的提問。他那嚴謹、精簡且銳利的神色目光,正如醫學院教授般,彰顯著權威、剛毅與執著,但外人總認為他不怒而威、難以親近,即使他已聲明:「那是因為我一直在思考事情」。直到看了作家安東尼奧孟達(Antonio Monda)親身訪談並出版的《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Lontano dai sogni,2011),以及因本書而啟的紀錄片《配樂大師顏尼歐》(Ennio: The Maestro,2021),我才真正相信「思考事情」這句話,不是他在公開場合講的客套理由,而是真的如此,是長久自律下來的習慣。
他的自律,體現於影片一開始的晨操,自小學習吹奏的小號,以及不斷自我精進、積極突破的創作態度中;也體現於他對大學嚴師佩特拉西(Goffredo Petrassi,1904 - 2003)難以割捨、只望獲得肯定的矛盾情感。不難想像,大師顏尼歐的日常步調單調平凡,因為他把生命裡體察到的漣漪,皆灌注至筆下音符。他就像
《海上鋼琴師》 娛樂客人的船上樂師,畢生恪守職人崗位,為眾人獻出絕美樂章──除非工作所需,大師甚少離開故鄉與摯愛的家人,而義大利彷彿就是那艘客輪。
全球的影迷,恐怕很難想像莫利柯奈當醫生的模樣吧。若不是他的樂師老爸強烈要求他棄醫學樂、幫忙在秀場演奏分擔家計,後人恐怕就沒有
《新天堂樂園》的雋永旋律 得以縈繞生命了。後來,離開嚴酷競爭的學術環境,因緣際會踏入電視台打工,協助編作節目歌曲,也純粹是想多賺點錢。片中,大師一句「我的人生不是由我決定的」,盡是令人訝異的無奈。
對此,執導本片的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特別揀選幾段大師的「電視台代表作」或義大利流行歌曲,向觀眾介紹活力滿滿、卻讓人陌生的年輕歲月。不過,就算作這些「叛離」學院音樂、讓同儕不恥的案子,大師依然想辦法激盪火花。某位合作過的歌手便說,以前編曲就只是放上伴奏,但莫利柯奈徹底改變這些舊思維,甚至搬出對位法(counterpoint)注入深度,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 - 1827)的《月光奏鳴曲》置入義大利歌手
米蘭達馬蒂諾(Miranda Martino)的情歌 裡。如果想聽大師為流行歌吹小號伴奏,那就去聽
賈尼莫蘭迪(Gianni Morandi)的老歌 吧!
大師首部配樂,則是跟導演薩奇(Luciano Salce,1922 - 1989)於 1961 年合作的
《法西斯黨》,傳統軍號輕快曲調卻隱含著不協調的音程語言 ,顯見他在古典音樂訓練所習得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另一方面,他與同好合組一支前衛樂隊,致力開發即興創意與演奏實驗音樂,接續 50 年代由約翰凱吉(John Cage,1912 - 1992)等人興起的藝術運動。也因為這段與學院無關的經歷,讓他能在李昂尼(Sergio Leone,1929 - 1989)向黑澤明(1910 - 1998)致敬的
《荒野大鏢客》裡,創造鞭子、口哨與吉他的聲音典範 ,且跟約翰福特(John Ford,1894 - 1973)為首、充斥奔騰管弦的美式西部片大相逕庭。
後來,李昂尼的鏢客三部曲、
《狂沙十萬里》 ,為莫利柯奈贏得前所未有的聲譽與市場關注;他甚至曾在一年內寫出 18 部配樂,讓後人望塵莫及。
莫利柯奈與西部片將近 20 年的緣分,止於 1981 年
《伙伴去西方》荒野意象般的混聲合唱跟吉他 ;直到始終視大師為精神領袖的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成功說服他重出「西部片江湖」,為
《八惡人》 配樂。然而,大師不願重回 30 幾年前口哨與鞭子聲的老路,因為那聽起來「太舊了」。於是,他給了導演一部完全不像西部片、專屬於塔倫提諾的「原創音樂」:既有義式邪典弔詭氛圍,與
《突變第三型》 遙相呼應的顫慄恐怖,亦有大量不和諧、強勁管弦,如
《鐵面無私》 般的暴力暗流。一位年屆九旬的老爺爺,依然能寫出如此非凡強烈、憤怒飽滿的音樂,實在令人敬佩。最終,美國奧斯卡還給大師遲來公道,讓這部獨樹一幟、甚至跟塔倫提諾期望完全不搭嘎的西部片配樂拿下金獎。
雖然莫利柯奈總說著對奧斯卡獎座不以為意,但他內心深處,始終在意──尤其那年《教會》居然輸給原創精神有明顯瑕疵的《午夜旋律》。或許,這也是為何托納多雷會在影片裡,前後安排兩次《教會》的音樂篇幅,藉此突顯大師對於心愛的《教會》被漠視,有多麼深切遺憾。
今日,《教會》聚焦殖民壓迫與信念衝突的情節,可能已被人們遺忘,不過它的名曲
〈Gabriel’s Oboe〉,雙簧管依舊旋律雋永、悠揚迷人 。聽眾不僅喜愛,它還始終被大師列為個人演奏會必備曲目。我想,許多看過《配樂大師顏尼歐》的觀眾,應該會對《教會》揚起巨大的情感漣漪給感動吧?光這一幕,我就被深深擊中,兩行熱淚,一如天底下所有跟我同感的人們。
當然,大師經典影樂,不只這幾部。再次感謝海鵬影業願意引進此片,讓人能重溫過去被震撼、被撫慰、被激盪的心靈;而影癡樂迷也終於能再一次於大銀幕上,懷念令無數人難忘、能量始終豐沛的一代巨擘,並再次感懷,何其有幸與顏尼歐莫利柯奈的音樂時代交會過。
全文劇照提供:海鵬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