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卸除】-妳也可以打電話給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記者在訪問獨居的老人,他們年紀大了,自己住,住的環境看起來不太舒適,有的還自己煮飯。
有一位媽媽對著鏡頭(可能是記者)說:「我跟他們說,打個電話也沒多少錢,他們就不打。」話中有許多的怨懟,這樣的老年生活一定不是她原來的想像。
我心裏想,那不是電話錢多少的問題啊!你也可以打電話給他啊!為什麼一定要等他打過來呢?
我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一般人可能認為:「他是兒子、女兒,是晚輩,應該主動打給我。」,「我打給他很沒面子」,「關心老媽是他的責任」,「他那麼忙,沒時間跟我講電話。」「我打給他,他會不會覺得很煩?」……
時代不一樣了,老媽媽對於老年生活和她以前看到的不一樣了,妳想他,就打電話給他,而不是光等他打來啊!
幾年前,我的家庭關係很不好,我不只卸下妻職、母職,自認為所有的家庭責任都做完了,不再付出。家中成員好像散掉了,5個人住5個地方,彼此疏離,老大跟我算同行,有時候會聯絡;老三在外地唸書,知道他回台北時會約他吃飯;老二在工作,碰面時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也沒什麼話講,我不怪她,或許她自己有些問題無法處理,也或許我對她說的話不適當,她比較直接表現出來。
有時候很久沒聯絡覺得有點奇怪,我會打電話給老二,她問:「什麼事?」
「沒事啊!問候妳。」來回幾句,幾個字,沒話就掛電話。雖然只有幾分鐘,至少知道她沒事,我也盡了主動關心的責任了。
想念誰,關心誰,沒有誰該主動打電話,誰該來看誰的問題,想的那個人可以發動,有講到話,碰到面就好了(我也可以去她住的地方)。打電話時,他說現在沒空,好,下次再打;這個週末沒空,下週再約,這麼簡單不就好了嗎?
貓只能在家裏等,人不是。/作者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311內容數
之前我的生活平順,但我覺得不對勁,偶而碰到一、二位和我一樣,不滿意現狀的,但是我們也說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經過多年的摸索,終於清楚了,身為女性,育兒和照顧家庭這種從古到今被視為女人理所當然的職責,跟實現自我是有很大的衝突。今天,為了延續生命和享受家庭,女人如何發揮自我?是需要探討和實驗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淑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該起床了,不然XX會來不及。」 「你不是X點有事嗎?怎麼還不趕快出門?」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對話(當媽的不說這些,那要說什麼呢?)。 以前,我們家大夥在聊天,聊到很多老人家早晨去運動,運動有益健康的時候,我媽說:「我早上不能去運動,因為要叫弟弟起床,免得他睡過頭,上班遲到。」 有人跟她說:「妳去運動
這是好心的提醒,也是溫馨的母子/女對話,只是要看時候。 幾年前,老二要去澳洲打工旅遊。看著她在準備行李,只能背一個大背包,所有的家當要裝進去,又要自己煮飯,東西要很精簡。我總要表達一下我的關心,在她斟酌哪個要帶,哪個不要帶?及試裝看看的時候問她:「XX有沒有帶?」她回答:「我和CC(她當時的男友)已
前年,我多了一位室友,連帶地也多了2隻宣稱她女兒、兒子的貓。 貓吃飼料和罐頭,要有2套碗。一開始,我看到洗好的貓碗晾在廚房水槽旁的滴水籃中時,很不習慣,「貓吃的碗怎麼可以和人吃的放在一起呢?」也跟貓媽溫和地「抗議」了幾次(根本不是「抗議」,只是自己碎碎唸),得到沒回應的回應。 看久了,倒覺得挺可愛的
「要不要吃XX?」 「要不要做XX?」 「要不要先去XX,再做YY?」 以上這些問句,是很普通的問話,只是面對妳的成人孩子時,這些問句是「真的嗎?」 當他/她說「不要」時,妳會怎麼回答呢? ▲我媽/有些媽會這麼說: 「為什麼不要吃呢?」 「這個很好吃耶!」 「這是XXX從國外帶回來的,很難得,吃一下
幾年前,我常去南部,每次出發前,心中會有點不安,總想到:「會不會有人找我呢?」這個「有人」當然孩子們是首選。 會不會臨時有什麼事?有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需要我出面趕到(用手機聯絡還不能解決的話)……。幾年過去了,我終於想通了,也確定一件事──不會有人找我的。 孩子們有緊急的事情,會找同事或朋友,其他
華人文化原來沒有「親子關係」這東東,台灣社會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大部份人都知道了帶孩子需要學習,不是天生(生了孩子)就會,如何教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很難沒錯)更是考驗著許多媽媽爸爸。 然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又沒有人告訴這些媽媽爸爸,如何和成年子女相處,所以我就來說一說。 孩子小時候不管多依賴我們,我
「該起床了,不然XX會來不及。」 「你不是X點有事嗎?怎麼還不趕快出門?」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對話(當媽的不說這些,那要說什麼呢?)。 以前,我們家大夥在聊天,聊到很多老人家早晨去運動,運動有益健康的時候,我媽說:「我早上不能去運動,因為要叫弟弟起床,免得他睡過頭,上班遲到。」 有人跟她說:「妳去運動
這是好心的提醒,也是溫馨的母子/女對話,只是要看時候。 幾年前,老二要去澳洲打工旅遊。看著她在準備行李,只能背一個大背包,所有的家當要裝進去,又要自己煮飯,東西要很精簡。我總要表達一下我的關心,在她斟酌哪個要帶,哪個不要帶?及試裝看看的時候問她:「XX有沒有帶?」她回答:「我和CC(她當時的男友)已
前年,我多了一位室友,連帶地也多了2隻宣稱她女兒、兒子的貓。 貓吃飼料和罐頭,要有2套碗。一開始,我看到洗好的貓碗晾在廚房水槽旁的滴水籃中時,很不習慣,「貓吃的碗怎麼可以和人吃的放在一起呢?」也跟貓媽溫和地「抗議」了幾次(根本不是「抗議」,只是自己碎碎唸),得到沒回應的回應。 看久了,倒覺得挺可愛的
「要不要吃XX?」 「要不要做XX?」 「要不要先去XX,再做YY?」 以上這些問句,是很普通的問話,只是面對妳的成人孩子時,這些問句是「真的嗎?」 當他/她說「不要」時,妳會怎麼回答呢? ▲我媽/有些媽會這麼說: 「為什麼不要吃呢?」 「這個很好吃耶!」 「這是XXX從國外帶回來的,很難得,吃一下
幾年前,我常去南部,每次出發前,心中會有點不安,總想到:「會不會有人找我呢?」這個「有人」當然孩子們是首選。 會不會臨時有什麼事?有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需要我出面趕到(用手機聯絡還不能解決的話)……。幾年過去了,我終於想通了,也確定一件事──不會有人找我的。 孩子們有緊急的事情,會找同事或朋友,其他
華人文化原來沒有「親子關係」這東東,台灣社會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大部份人都知道了帶孩子需要學習,不是天生(生了孩子)就會,如何教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很難沒錯)更是考驗著許多媽媽爸爸。 然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又沒有人告訴這些媽媽爸爸,如何和成年子女相處,所以我就來說一說。 孩子小時候不管多依賴我們,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虎毒不》方方面面、裡裡外外地讓主角淑貞接受年輕職業母親可能遭逢的困境,一個女人,承載著眾生相,初為人母迎接新生命的期待與喜悅,與實際學習當母親時的憂慮、恐懼和戰戰兢兢,形成強烈對比。陳小娟道盡了媽媽們害怕被扣上不夠有母愛之大帽,而不敢大肆喊出的辛苦。
Thumbnail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其中不論是透過水的形式展現的內心狀態、枯山水庭園所反映的哲學意涵......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這一代中老年人,常常需要面對父母年老的照顧需求,甚至是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壓力。 疲累時似乎難免會心生抱怨,為何其他兄弟姊妹袖手旁觀、或做得不多,責任都由自己在承擔,財產權利等卻未必等比例。 從五年前與母親一起照顧父親,就訂下一個立場, 設想自己是獨生子女。
Thumbnail
《虎毒不》方方面面、裡裡外外地讓主角淑貞接受年輕職業母親可能遭逢的困境,一個女人,承載著眾生相,初為人母迎接新生命的期待與喜悅,與實際學習當母親時的憂慮、恐懼和戰戰兢兢,形成強烈對比。陳小娟道盡了媽媽們害怕被扣上不夠有母愛之大帽,而不敢大肆喊出的辛苦。
Thumbnail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其中不論是透過水的形式展現的內心狀態、枯山水庭園所反映的哲學意涵......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這一代中老年人,常常需要面對父母年老的照顧需求,甚至是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壓力。 疲累時似乎難免會心生抱怨,為何其他兄弟姊妹袖手旁觀、或做得不多,責任都由自己在承擔,財產權利等卻未必等比例。 從五年前與母親一起照顧父親,就訂下一個立場, 設想自己是獨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