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明人文集的基本知識-官職雅稱

研讀明人文集已經數年,雖然只是興趣使然,但剛開始真正讀文集也備感艱辛。其中最困擾我的是這些文集中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誰?畢竟古人不如同我們現代稱名道姓,那是只有家中長輩或是朝堂之上才如此稱呼,根據人物間關係的不同稱呼對方名號、字、郡望或官職。官職最令我一頭霧水,因為明代人稱呼官職常用雅稱,而雅稱多源於周禮,多次對照後才較為了解所言為何。以下簡單介紹比較主要的官職和其雅稱的對照,由於清代主要沿用明代官制,閱讀清人文集也能起到些許幫助。
1.內閣大學士(相國、相公)
至少至明代中期(嘉靖)後,明人提及內閣大學士,的確視他們為'真宰相'因此以相國稱呼。
2.吏部尚書(冢宰、太宰)
吏部尚書在弘治朝之前班次還先於內閣大學士,明中後期後仍是六部尚書之首,並且數度與內閣發生權力角力。著名者為王恕、高拱、陸光祖和孫丕揚
3.戶部尚書(大司農、大司徒)
戶部尚書也是較為重要的尚書,通常與工部、兵部一同任用較具專業性的人才。如崇禎朝的畢自嚴。
4.禮部尚書(大宗伯)
禮部尚書通常由翰林擔任,由於翰林通常為第一甲進士或庶吉士,也有許多禮部尚書之後即入內閣的例子。不需要負擔太多實際或專業性高的事務,多由德高望重者或具學識者擔任。禮部尚書在嘉靖朝因大禮議之故,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5.兵部尚書(大司馬、本兵)
兵部尚書多要求具有實際戰場的管理經驗,多由沿邊督撫升任,著名者如馬文升、楊一清和楊博都是經典案例。需要很高的專業才能,但也最可能因為戰事不利受到懲處,如援朝戰爭時的石星。
6.刑部尚書(大司寇)
也並非相當重要的尚書職,也是因為明代司法權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共享。
7.工部尚書(大司空)
許多由修濬河道或其他重大工程有功者升任,也是專業性要求較高的職位。
8.左都御史(總憲)
多由德行出眾、堪為百官表率者出任,如崇禎朝著名學者劉宗周就曾擔任過。
以上六部尚書和左都御史合稱'七卿',加上大理寺卿和通政司通政使合稱'九卿'。
9.總督(總制)
通常設於西北和東北兩邊防要地,晚明因軍事需要才於內地遍設。
10.巡撫((大)中丞、撫臺)
源於'御史中丞'說明巡撫為都察院的中央派駐地方身分,其職兼管一省行政和司法,需加銜「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才有管理軍事權限,全國遍設。
11.布政使(方伯)
原為一省最高行政官員,後為巡撫所節制。
12.按察使(總憲)
由於掌管一省司法和風紀,所以與左都御史的雅稱相同。
13.布政司參政(大參).參議(小參)
協助布政使處理一省錢糧,也會分駐各地(稱分守)處理相關事務。
15.按察司副使、僉事(提學、巡鹽、清軍、兵備等)
同布政司參政和參議相同,亦會分駐一省各地,處理學政、鹽政、軍備等差事,亦由此稱呼他們。隨著中晚明地方衛所逐漸失去實質軍事作用,按察司在軍事上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晚明的許多軍政大員如盧象昇和楊嗣昌皆是兵備道出身。
14.知府(郡侯)知縣(邑侯)
為一省之下的兩級父母官。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想開始閱讀明人文集的朋友,其實這些詞彙都只是些基本知識,但熟悉之後閱讀文集會輕鬆許多。日後會針對明代中央和地方官制各寫一篇文章概略介紹運作情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