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不必比較  文/傅佩榮

    老子有一套相對觀念,聽來很有道理。他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章)
    意思是:所以,有與無互相產生,難與易互相形成,長與短互相襯托,高與低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配合,前與後互相跟隨。
    譬如,我認為數學很難,就表示別的科目(如國文)比較容易。如果每一科都很難,就沒有難的問題,而是我自己不適合念了。至於長與短、高與低,也都是經由比較而形成的觀念。
    再就音與聲來說,古人認為動物可以發聲,但只有人可以調節聲而成為音,用心表達某種意思。「意」字是由音與心所構成,正好說明其中道理。至於前後相隨,則是說明排列順序不可能只有前而沒有後。
    這裡最費解的是「有無相生」。一朵花是「有」,它隔了幾個月完全不見蹤跡,成為「無」了。這是有生無。那麼,無生有呢?這是個比喻的說法,因為從純粹虛無是無法生出有的。但是,由人的觀察看來,春天百花齊放,而它們原本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我們何必比較,又何必偏愛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