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
作者:巴拉巴西
大數據科學揭露成功的祕訣
Content 用三段句子敘述這本書的內容
- 我們認知中的成功是由眾人討論而形塑而成的,而究竟這些成功背後帶來了多少價值以及為人類社會帶來多少的進步,不得而知,那麼真的只要努力就能夠成功嗎?是不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就是一種需要特定媒介才能夠達成的成功,而在其中努力並非重要因素。
- 專業成就有它的最大值,當達到卓越程度時,與那些卓越人士間的差異是眾人無法很明確分辨的,但是成功不然,成功可以一直一直被放大,從時代人物到入教科書內,甚至名留青史。
- 雖然許多成就是由團隊所達成的,但所有成就榮譽只會被歸因在其中一個人身上,而這個人是以他之前的事蹟被眾人而知而獲此榮譽,即使他可能在團隊內非從事核心要角。
Change 這本書帶來三個心態改變
- 認知到如果要達成群眾口中的成功,要做的不只是努力,而是要去遵循著成功應驗的公式走,一直埋頭努力,寄望自己被看見,永遠不可能達成眾人所謂的成功。
- 成功的定律無法被改變,但能夠用來評估自己的表現是否足以帶來成功。透過了解這些定律,能夠幫我們找到施力的平衡點,決定要投入多少精力磨練技能,多少精力打好人際關係,也能夠慎選合作對象,不讓自己的功勞埋沒在對特定個人的讚賞聲中。
- 成功並非我所想的那樣只要持續打磨自己的專業技能就能夠達成,反而需要有很多人,而人際關係帶來的bonus,似乎很耗費社交能量,雖然以上這些都是需要花費很多力氣的事,但至少能夠知道或許在自己欠缺更多社交能量的先天限制下,對於成功的追求以及盼望或許有一個頂端界線值,找到平衡才是重點。
Chapter Summary 各章節節錄
成功第一定律:
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關鍵因素是人際關係;因為成功是一種集體現象,是以社群對表現的反應來衡量,所以若想瞭解成功,就必須觀察其所處的社群網路。
例如藝術上的表現績效難以判斷,所以無法客觀認定某件藝術作品確實比另一件更好,便由人際網路接手,來判斷作品的價值,在SOMO©雙人塗鴉組合中,巴西奇亞在SOMO©在紐約街頭掀起熱潮後,將自己的身分曝光並且主動聯繫安迪沃荷、凱斯哈林、在節目中頻繁露面等,無所不善盡所有能增加曝光的人際網路,雖然在藝術基因上他與搭當狄亞茲的作品不分軒輊、難以分辨,但他的作品硬生生就比狄亞茲高上好幾倍。相類似的例證包含蒙娜麗莎在一世紀以前只是羅浮宮眾多珍貴畫作中之一幅,直到1911年在光天化日下被盜之後掀起波蘭,這部作品才變成無上至寶。
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
成功第二定律:
成功常常是一種數字多寡的遊戲。想贏得競賽,就得先設法進到一大堆決選階段。但獎勵會有一種秘密的、無意識的轉移作用。成功可以自我產生,依規模成比例成長。如果你贏了一次,就能夠再次獲勝,一而再、再而三。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例如小提琴界的大賽,伊莉莎白大賽,雖然有著上場順序藉由抽籤、演出新曲、確保每位選手練習該首曲子時間相同等繁複的公平規則,但統計下來,從來沒有第一天出場的選手得過首獎,最多數得獎的選手都在第五天出賽(總共六天)。分析理由在於評審在第一天也是第一次聽到新鮮的曲目,評分中沒有辦法完全呈現選手詮釋細節以及音色,又不敢貿然給高分,也就是接近偏誤,使得人們存有更接近的記憶時,越能夠給予高度評價,這同時出現在座位安排以及面試順序等情節中。而所謂的超級巨星其實也只是比同儕好上一點而已,人的表現是有上限的,要記得這些偶像也是人。
如果你想在任何領域成功,就該記得,對手都像你一樣:有準備、有成績、有態度。
成功第三定律:
過去的成功(優先連結)X適存度=未來的成功。成功會帶來成功,被認為成功後,無論表現如何,都會吸引更多的成功,這稱為優先連結。在成功中適存度比品質重要,適存度雖然與品質有關,但並不完全相等。適存度不適用來判斷絕對的價值優劣,而是讓我們比較:如果面對同樣的買家、觀眾或粉絲,某項產品是否能打敗其他產品。若產品同時具備適存度、以及過去所累積的成功,那麼產品長期成功與否,只由適存度決定。
例如少數網站(例如谷歌、亞馬遜、臉書)在茫茫網際網路網站中擔任著樞紐的地位,吸引上一個連結,並且不段擴大,也就讓他更容易透過瀏覽或是搜尋引擎排名時找到。相同釋例也體現在聯署活動上,真正影響後續能否成功的關鍵,並不在議題在道德上是否急迫,而是能否在初期就先獲得成功,而群眾的力量可以讓只是品質普通的產品,得到原本不該得的名聲,但是如果品質真的太差,群眾也很少會真心支持,所以適存度高的產品就算在惡意操弄下,還是會回到他該有的名聲地位。
如果優異的表現是可以客觀測量的、或者是能夠分辨高下的,優異的表現就能推動成功。
成功第四定律:
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和平衡,但如果欠缺領導人物也不能成功,而且愈是由單一領導者來主導,就愈成功,不容忽視的是團隊成員必須彼此間毫不保留的互相交流,但這些功勞名聲只會歸於特定個人。
例如:書中使用的諾貝爾得主演算法之所以準確選出了諾貝爾獎得主,並不是因為搞清楚了誰做了什麼工作對於獲取獎項成果的貢獻,而是去偵測,這個團隊成員的職涯,也就是相同專業領域的人是如何注意到其中那些合著者的研究、而忽略其他人的研究。所以如果花太多時間待在別人的陰影裡,會讓我們的貢獻黯然無光,因為聲譽的歸屬在於外界的感知,而非實際的表現。
只要你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別人認可,就可以運用每一條定律當中的各種要素
成功第五定律:
只要堅持下去,成功隨時可能到來。將點子轉變成有用產品的能力稱為Q係數,而Q係數不會隨著時間改變,是天生的才華,所以當你一再未能達成突破,有可能就是入錯行了,要好好考慮是否將希望寄託在錯誤的職涯上。想運用你的Q係數,就是充分運用你的人際網路,幫助你完成作品。至少,這樣會讓你想繼續嘗試,讓你的Q係數持續發揮作用。既然成功也是一種集體現象,我們對於其他高品質作品或人才有何回應,就會塑造我們自己的命運。雖然這樣聽來,成功似乎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但是成功第五定律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其實還有很多,只要咬牙繼續創造。
例如:愛因斯塔是在1921年4月3日才成為天才,而那天也是他首次踏上美國土地,當天有許多記者想要採訪這位當時被受爭議的物理學家,才發現港邊聚集的很多人,詫異的記者們讓他明天登上的頭版,也就是他從一個艱澀領域的科學家躍升成眾人皆知的天才,但其實港邊聚集的人原先是要歡迎國際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主席,而愛因斯塔只是一位主席的隨行人員而已,但記者們這個誤解卻順水推舟的讓愛因斯坦成為當代風雲人物,他的理論確實很重要,但他的名氣卻只是因為在正確的時間,坐上正確的輪船
千萬別讓你的成功只是以靠機率。找到那個你的Q係數能夠搭配的職業,你成功的機會就能夠大幅上升。
Summary
看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的體會到書中說的所謂社群中定義的成功,我們被灌輸的只要努力就能夠成功這個概念,是讓我們不會成功的重大原因,因為我們總以為我只要一直埋頭砥礪著自己,他人就會看到我。而內斂謙虛更是將我們本該散發的光芒給蓋上了一層黑布,只有自己釐清他們所謂的成功為何,有什麼因素能夠造就,才能夠好好想自己到底是不是想要的是這種成功,還是只要心情內心的平靜就好,就像書中說的這些定律並非告訴你所有你相信的事情可能只是機率或是運氣,而是跟你說每件事的成因以及你可以選擇要不要為此繼續奮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