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海鷗」的後勁

“我是海鷗!不!我是演員!”
就衝著這句台詞,回家找了超過十個版本的契訶夫的「海鷗」演出--精確地說:是所有網路上能找到的,Nina的最後著名獨白(Monologue)--甚至包括印度語與韓語的版本--全部嚥下。
自受邀觀賞台大戲劇系公演的「海鷗」起,我就誠惶誠恐找來丘光的新譯本來惡補,看戲時也偷偷抽出來對照一下。若只當個吃瓜群眾,咧開嘴跟著鼓掌,那我是真對不起戲劇系的師長;看完了,意見與感想縱然不少,但如果貿然噴外行話,又再對不起一次,說不過去,於是想想該多觀摩學習。想不到就觀摩了快三小時!
說一下今晚的觀戲結論:我喜歡這個製作。這個版本最好的地方,是改編得接地氣但不媚俗討拍。媚俗討拍,是很多本土職業劇團與演員改編經典會犯的錯誤。今晚的版本,不只不會流氣,從舞台、燈光、造型、梳化、動作設計、音效,都有不遜於職業劇團的嚴謹,還保持學生劇團的清新。
至於這個版本的角色刻畫塑造,像是對醫生,對小說家,我是有點不完全同意。公務員當28年當到國稅局副局長,相當於不到55歲退休,有點怪。 而演員的聲音、走位、對節奏的控制,是有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餘地。這些自有行家切磋,毋庸外行置喙。我想說的是:一齣戲,做到幫外行觀眾如我者開啟一扇門,不由得讓我憶起廿多年前受業於鄭培凱老師時奉諭赴北藝大觀賞華文漪、高蕙蘭公演「遊園驚夢」,從此一夕圈粉,愛上昆劇。今晚的「海鷗」,似又重演引領我入彀的老路--真所謂「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好戲的後勁,與好茶的尾韻,好藝術品的靈光,要比擬,就是都會上癮,讓人不斷要追求更多、享受更多。我難以招架抗拒這「愛好是天然」的弱點不幸又自曝無遺,要怪罪可愛的學弟妹們?不!當然是罪魁禍首的東道主王怡美教授啦!
感謝王怡美教授和台大的學弟妹共謀佈下這美麗的「圈套」!我想我還得繼續心甘情願鑽牛角尖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