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想體驗『綠色生活』的你-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DAY10~DAY12

DAY10 從衣櫃裡,找出『最熟悉的陌生衣』
大眾通常對女生的印象,應該是滿山滿谷穿不完的衣服吧!而我的衣櫃放著春夏秋冬全部季節的衣服,加上襪子、配件,細算之後,才發現前前後後加起來不到40件,應該已經是很「少」了。但之中仍然有,我穿過一次之後,很難再穿第二次的衣服,這時我基本上就選擇回收衣物,或是幫它找尋新主人。
DAY11 丟掉3個冰箱裡不要的東西
偶爾煮菜的我,通常冰箱裡放著能夠即時料理的食材,數量較少,因此在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還算是蠻快速的。
DAY12 探索自己的永續素養等級
在社企流的平台上,有一個永續素養調查,題目範圍蠻廣,有些需要長期關注台灣的議題才會知道,或是一些數值需要特別紀錄,所以在作答時,其實有點不太確定,最後分數大概落在60%,勉強及格。
IG照片紀錄

DAY13~DAY15

DAY13 挑戰:下一餐,少一件垃圾
住在台北的我,其實觀察到許多餐廳已經慢慢轉換成使用重複性餐具,許多人也開始有了環保意識,會自己攜帶餐具。超商跟飲料店家,也推出使用環保杯就可減額活動,其實自己能夠多準備一點,就可以回饋環境多一點。
DAY14 練習一次:關於洗手的減法
洗手的口訣,從以前的濕搓沖捧擦,換成了內外夾弓大立腕(第一次聽到的時候,真的愣了一下)不過意思是一樣的,好好洗手,才能夠遠離病菌。練習洗手用適當用量的洗手乳,烘手機,能夠減少資源浪費。
DAY15 猜猜蛋vs米,哪一個「碳排放」低?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我以互動式的方式詢問大家,結果答案是一半一半,答案是米的碳排放比較低!就像是養牛一樣,除了牛排放的廢氣外,其他所使用的場域、食物、運送等等,都算在碳排放之內,不知道各位猜對了嗎?
IG照片紀錄

DAY16~DAY18

DAY16 今晚,試試不擦保養品
平常用清水洗臉,也很少化妝,跟平時會打扮的女生相比,我的保養與化妝品,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因為試過很多種品牌,最後也只有留下一兩罐,所以不擦保養品的挑戰,對我來說算是比較簡單可以完成的任務。
DAY17 完成一次百分百垃圾分類
這讓我想到奶茶杯的分類方式,杯子清洗過後,吸管與面膜還需要分離,丟在塑膠、一般垃圾類。有許多包裝品的盒子夾帶了塑膠紙片,在回收時,如果能夠仔細分開不同材質的物品,相信就能減少工作人員再次分類的動作。
DAY18 找到離你最近的循環杯
離我家最近的循環杯位置,就是『全家便利店』,雖然還沒有使用過,但能夠有這樣環保利用的服務,真的覺得很棒!
IG照片紀錄

DAY19~DAY21

DAY19 打消一個購買的念頭
買東西時,我有一個習慣是會先查詢購買商品的價格與店面位置,因為比較喜歡看到實體內容,來核對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再來會把想買的物品拍下來存在手機裡,如果之後離開的2~3天,還是會覺得需要買的時候,再下單。這樣能夠減少許多衝動購物後的影響,也可以確定買的東西能夠確實能夠使用到。
DAY20 花三分鐘,認識生活中友善環境的標章
這些標章都存在我們生活中,只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空去理解跟研究,這邊也稍微小小分享標章的意義:
1.環保標章:用一片綠色樹葉包覆地球,象徵「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
2.節能標章:外面是電線繞城的愛心,中間為火,象徵希望多使用高能源效率的產品。
3.碳足跡標籤:有葉子跟腳印組成,鼓勵廠商分析,說明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每階段產生的碳排放量,近一步找到能夠減少碳排的方式。
DAY21 退訂一份電子報
這個任務是我所做的任務當中,最有實質效益的任務。每一天早上,我都會定時清除電子信箱裡的信件,有很多的廣告信與通知,處理起來也是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會不小心遺漏掉重要信件,因此,在練習取消訂閱的過程中,我有點小上癮,一次把不重要、不想看、不好用的資訊一並屏除,瞬間信箱空曠許多,心裡也覺得舒坦。
IG照片紀錄
做完21天的任務後,其實收穫很多。未來也會持續關注永續議題,期待透過自己小小的付出,也能夠減輕對自然、地球的負擔。
以上圖示引用自綠色生活21天APP
自22歲後,訂定『人生50個目標』,期待體驗每個神奇的瞬間,讓自己更享受生活,更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熊熊就想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3月底到4月初,自發性地參加了一個網路活動『綠色生活21天』,一直都很想要了解環保的議題的我,藉由這個活動,對於自然生態保護又多了一層認識,也發現有許多品牌逐步的在向永續生活的方向前進。
因緣際會下,與朋友參加了一次大甲媽祖遶境的體驗活動,當時的人情味與走過的風景,在我內心種下了一顆種子。
今年3月底到4月初,自發性地參加了一個網路活動『綠色生活21天』,一直都很想要了解環保的議題的我,藉由這個活動,對於自然生態保護又多了一層認識,也發現有許多品牌逐步的在向永續生活的方向前進。
因緣際會下,與朋友參加了一次大甲媽祖遶境的體驗活動,當時的人情味與走過的風景,在我內心種下了一顆種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裝修正在居住的單位?家裏早以放置了家具和日用品,如果要進行大規模裝修,把雜物、家具清空騰出空間,又要掙扎要不要把許久沒有用的東西扔掉,如果不扔又要執拾清空。實在麻煩,如果長遠住在這個單位,維修是必要的事。今天就說一說我清空了五袋舊衣之後覺得不需要再買衫的想法。
Thumbnail
每次丟垃圾時嘗試斷捨離無用也無愛的物品 從2023年1月開始我給自己新的內化計畫,就是要學著斷捨離。 -----要學著斷捨離這件事其實說起來太過籠統,所以我給自己的具體行動就是,每次倒垃圾時都丟掉一個並非新製造的垃圾,但實際上堆在那邊沒有用處也沒有愛的物件。 也就是說,把大方向轉成可以具體執行
Thumbnail
我分享了嘗試減塑生活的經驗,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攜帶食物袋、保溫瓶、餐具的習慣,消除塑膠袋的使用。並提到在市場購物,如何使用自備包材以及所面臨的困難點。
Thumbnail
過去曾經有短暫地挑戰過無塑生活,其實並不算困難,只是需要以這項需求來重新規劃生活,例如要帶哪些餐具、要在哪裡洗滌餐具、在哪些餐廳用餐不會製造塑膠垃圾等等;我想有些壓力的地方,是在於我們需要讓店家改變他們的作業SOP,有些店家會因此不滿,但也有許多人會稱讚我們環保,我遇到的經驗是後者居多。
Thumbnail
大概從11月份起,就開始每天斷捨離家裡的東西。 不知道是冥想起了作用,還是我內心起了什麼變化,忽然感覺物慾少了很多很多。 某一個週末我大概清出了五大袋(黑色大型裝屍體?的那種)不需要的衣服。 衣櫃空出了至少有一半的空間,清完的時候心理一陣清爽,看著還有很多空間的衣櫃,心裡想的不是要再買
Thumbnail
連著幾天好天氣,開始年前掃除工作,依照著中年斷捨離思維列出三個原則,重新審視接下來人生的真正需求。1.依照現有的體型找到相符的打扮。2.依照場合需求搭配「制服」;3.注重衣物的維護。 ​
Thumbnail
當我們踏上低碳生活的旅程,最初的探索往往引領我們思考:「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多數人會立即想到「回收」這項基本而關鍵的行動。如果老闆今天決定要做瓶罐回收,你會怎麼開始呢?
Thumbnail
今天的穿搭是從要回收的衣服開始的。 這真是有趣了,即使是相同的人事物,卻在不同的時空裡有了不同的解讀。我想秘訣就在於眼光與焦點,看似了解自己也容易成為自我侷限與固執,反而看不到人事物本質的美。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裝修正在居住的單位?家裏早以放置了家具和日用品,如果要進行大規模裝修,把雜物、家具清空騰出空間,又要掙扎要不要把許久沒有用的東西扔掉,如果不扔又要執拾清空。實在麻煩,如果長遠住在這個單位,維修是必要的事。今天就說一說我清空了五袋舊衣之後覺得不需要再買衫的想法。
Thumbnail
每次丟垃圾時嘗試斷捨離無用也無愛的物品 從2023年1月開始我給自己新的內化計畫,就是要學著斷捨離。 -----要學著斷捨離這件事其實說起來太過籠統,所以我給自己的具體行動就是,每次倒垃圾時都丟掉一個並非新製造的垃圾,但實際上堆在那邊沒有用處也沒有愛的物件。 也就是說,把大方向轉成可以具體執行
Thumbnail
我分享了嘗試減塑生活的經驗,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攜帶食物袋、保溫瓶、餐具的習慣,消除塑膠袋的使用。並提到在市場購物,如何使用自備包材以及所面臨的困難點。
Thumbnail
過去曾經有短暫地挑戰過無塑生活,其實並不算困難,只是需要以這項需求來重新規劃生活,例如要帶哪些餐具、要在哪裡洗滌餐具、在哪些餐廳用餐不會製造塑膠垃圾等等;我想有些壓力的地方,是在於我們需要讓店家改變他們的作業SOP,有些店家會因此不滿,但也有許多人會稱讚我們環保,我遇到的經驗是後者居多。
Thumbnail
大概從11月份起,就開始每天斷捨離家裡的東西。 不知道是冥想起了作用,還是我內心起了什麼變化,忽然感覺物慾少了很多很多。 某一個週末我大概清出了五大袋(黑色大型裝屍體?的那種)不需要的衣服。 衣櫃空出了至少有一半的空間,清完的時候心理一陣清爽,看著還有很多空間的衣櫃,心裡想的不是要再買
Thumbnail
連著幾天好天氣,開始年前掃除工作,依照著中年斷捨離思維列出三個原則,重新審視接下來人生的真正需求。1.依照現有的體型找到相符的打扮。2.依照場合需求搭配「制服」;3.注重衣物的維護。 ​
Thumbnail
當我們踏上低碳生活的旅程,最初的探索往往引領我們思考:「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多數人會立即想到「回收」這項基本而關鍵的行動。如果老闆今天決定要做瓶罐回收,你會怎麼開始呢?
Thumbnail
今天的穿搭是從要回收的衣服開始的。 這真是有趣了,即使是相同的人事物,卻在不同的時空裡有了不同的解讀。我想秘訣就在於眼光與焦點,看似了解自己也容易成為自我侷限與固執,反而看不到人事物本質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