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無中生有”,「信仰」的意義就這麼來的。 是, 一種依據、一種源頭、一種支撐、一種理由,一種站得住腳的心理。 喊著勇氣,勇氣不能憑空而來,他的信仰這是勇氣的來源。 這都是一種“根”。
一種“站得住腳”的心理作用;藉由一種理由引出一種能量。 人能否超越這種心理作用? 超越信仰心理作用,進而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也能不迷惘於信仰? 【人要靠『依據』才能產生『行為力量』。】 而「依據」的來源,不僅限於信仰,是廣泛的如:「自我」、「目的」、「愛情」、「金錢」、「權勢」、「身份」、「外貌」、「才能」.. 等,憑藉這些而來產生自信和行為力量。 不靠依據而產生行為力量的「無中生有」,是不可能的! 就算佛說的「無」和「空」,那無和空本身就是一種概念、思想,等此為依據。 「無中生有」只有一個人敢說且說的徹底,就是「老子」。
他說,「無」生「有」,「有」生「萬物」。
那是他的「道」。卻又說“道”無法“說”,因為「道可道非常道」。
「道」若能描述的清楚,就不是他思想中的「道」。
所以「知『道』」說不到,說到「不知『道』」。 然後也不能付予它名字,因為「名可名非常名」。
若要為他理想中的「道」取一個名字,那就會框限了他想法中的「道」。因為任何的「名字」都有其代表的意義與「定形」。
名字有了就會變成那樣形容的東西,也就會被定型了。 因為無名,所以“有名”;
因為有名,所以“無名”。 沒有名字也是另類一種「名字」,這種「另類名字」所以「到處都是它名字」。
如,一個人「無名」,那怎麼稱呼他都可以。
有了「名字」,就會被定了「意義」,而那個侷限的意義只是道的其中一種樣貌,並不是一個永恆且適用的稱呼,如同沒有名字。 「道」字對老子而言只是一個代表號,並不是一個名字,他心中的道的是無法署名的。 有名易被取代,也易被遺忘,永恆之名,便是無名。
因為無名也處處是名,無可取代。 它是一種概念的「無名」,千變萬化,“概念”在“名”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