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玄妙的風景不是旁人的肯定, 而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書院晨音】
因為不過度的膨脹自己,
不過度的看重自己,
也不會過度自私的愛自己,
這叫做忘身了,能夠忘掉自己,這就是道家的無為之道。

_節錄 老子書講記 第13章 寵辱若驚


∷∷∷∷∷∷∷∷∷
無論做什麼都會有人說三道四,
你做得再對,也有人說你不對。
你做得再好,也有人說你不好。
做一個懂得尊重的人,
對別人多一點體諒,讓別人少一點心涼。
永遠不要在背後議論別人。
看重你內在的修煉和成長,不要著迷於追求物質和虛榮。
人生玄妙的風景不是旁人的肯定,
而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見真書院 #書院晨音 #台北 #北京 #老子 #道德經 #哲學 #人生哲學 #中華文化 #文學 #古典 #名言 #語錄 #人生 #成長 #思想 #道 #dau #dao #jianzhen #quotes #psychology #life
avatar-img
22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chuan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書院晨音】 因為有憂患意識,所以能做好一切準備,心理的準備,身體的準備,環境的準備。 其他的就該順應因緣,順應自然, 一切放下才能心無罣礙,就不會有後悔, 就不掉到吉凶悔吝的循環之中。 _節錄 老子書講記 第13章 寵辱若驚 ∷∷∷∷∷∷∷∷∷ 先做好心理、身體,環境一切的準備後, 就該順應因緣、
你說的我知「道」,都只是片面的? 如果這世界上有通往幸福的捷徑,那就是做由心而發的事情。 老子全在說「心」要怎麼被「教化」,是最早的「心理學」老師。 「道可道 非常道」,「道」是老子很重要的觀念,也因為書中沒有標點符號,歷來解釋的斷句也都不一樣。「道」是「心理學」的核心綱領。 司馬談「論六經
易經是什麼?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你也能從電腦,計算機語言1、0的關係,來看易經「一陰一陽」的奧秘。 科技發展是蘊含著「易經」的哲理, 「生生之為易」,易就是生,而生生就是連續不斷地發展變化, 沒有一刻停息,也沒有上帝來創造生命,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通過生存、繁衍、進化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書院晨音】 因為有憂患意識,所以能做好一切準備,心理的準備,身體的準備,環境的準備。 其他的就該順應因緣,順應自然, 一切放下才能心無罣礙,就不會有後悔, 就不掉到吉凶悔吝的循環之中。 _節錄 老子書講記 第13章 寵辱若驚 ∷∷∷∷∷∷∷∷∷ 先做好心理、身體,環境一切的準備後, 就該順應因緣、
你說的我知「道」,都只是片面的? 如果這世界上有通往幸福的捷徑,那就是做由心而發的事情。 老子全在說「心」要怎麼被「教化」,是最早的「心理學」老師。 「道可道 非常道」,「道」是老子很重要的觀念,也因為書中沒有標點符號,歷來解釋的斷句也都不一樣。「道」是「心理學」的核心綱領。 司馬談「論六經
易經是什麼?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你也能從電腦,計算機語言1、0的關係,來看易經「一陰一陽」的奧秘。 科技發展是蘊含著「易經」的哲理, 「生生之為易」,易就是生,而生生就是連續不斷地發展變化, 沒有一刻停息,也沒有上帝來創造生命,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通過生存、繁衍、進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看不慣的事,是否就一定是「錯的」或「不好的」呢?是否我們也活在別人的批判中呢?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你真正感到開心的嗎?本篇分享學習放下二元對立的角度,看待生命中的每件事物,或許你的心能更加寧靜。取自書籍《給總是太努力的你: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找回平靜喜悅的人生_第10章》之摘要。
Thumbnail
楊絳先生說過的話: 📝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活到最後才知道,原來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以前我們總是苛求得到別人的認可,後來才明白,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真正內心的覺知亦是: 人生路中,許多的過往與美好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明白,真正的美好並不在於外界的浮華,而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修行,內心的強大是我們在這場修行中最重要的資產。修煉內心,調整心態,嘗試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看待任何事都會從容自若。我們這一輩子會遇到許多人,其中有些人會非議你,討厭你,甚至詆譭你。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為,無非是因為他們羨慕嫉妒你罷了。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看不慣的事,是否就一定是「錯的」或「不好的」呢?是否我們也活在別人的批判中呢?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你真正感到開心的嗎?本篇分享學習放下二元對立的角度,看待生命中的每件事物,或許你的心能更加寧靜。取自書籍《給總是太努力的你: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找回平靜喜悅的人生_第10章》之摘要。
Thumbnail
楊絳先生說過的話: 📝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活到最後才知道,原來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以前我們總是苛求得到別人的認可,後來才明白,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真正內心的覺知亦是: 人生路中,許多的過往與美好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明白,真正的美好並不在於外界的浮華,而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修行,內心的強大是我們在這場修行中最重要的資產。修煉內心,調整心態,嘗試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看待任何事都會從容自若。我們這一輩子會遇到許多人,其中有些人會非議你,討厭你,甚至詆譭你。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為,無非是因為他們羨慕嫉妒你罷了。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