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北齋漫畫》,於一組道教人物群像中注意到張三丰。現代人心目中的張三丰樣貌,大抵溯源自金庸,只不過未必是文字描述,也可能是小說插圖,更可能是各種影視版本扮相。無論如何,總歸是鬚髮皆白的老道造型、不會是個邋裡邋遢的漢鍾離。
葛飾北齋筆下的張三丰比較接近其人傳統形象。或者該說,北齋承襲了中國古代對山林修真的想像,有別於現代人得見於各式影音的制度化教派。
《明報》〈中國古典於異邦東亞研究之崛起〉訪談學者范永聰、許建業、商海鋒、羅樂然,其中許建業提及北齋「如何消化中國古典文學」,可相參照:
許建業討論江戶時代的日本,以書籍出版史的視角討論葛飾北齋的《唐詩選畫本》。《唐詩選》是日本版本的『唐詩三百首』,甚至一度成為教科書。江戶時代的日本有海禁,並不是所有書、域外知識都能進入,只有中國和荷蘭的書才能進入日本,所以《唐詩選》能夠廣泛流傳其實不容小覷,加上該段時期是日本出版業的高峰,對漢籍的需求甚大。而在江戶時代初期,日本人十分推崇宋朝的朱子學。直到中期,他們吸收了明代的思想『古文辭』,明代士大夫視唐朝詩歌為詩歌的頂峰,學唐詩成為學術潮流,所以日本人也隨之而學習唐詩,這也是《唐詩選》的由來。
為了令《唐詩選》在日本銷情更好,出版商邀請不同浮世繪的畫家繪畫插圖,當中便有葛飾北齋。葛飾北齋透過唐代詩人的作品,即使未曾到訪中國,都能『重新摹寫帝苑物華,營構唐室風采』,但保有日本的文化,比如是葛飾北齋繪畫的服飾,都是充滿日本色彩。此外,葛飾北齋會以他誇張的想像去展現對詩文的理解,比如繪畫龍池時,會將飛龍繪於池上,頗有神話的色彩,可見日本藝術家如何消化中國古典文學。
張三丰形貌見《明史.方伎傳》:「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託名王世貞輯次的《列仙傳》記載了一件異事。洪武初年,張三丰於太和山玉虛宮結庵修行,棲止庵前古木之下,「久則猛獸不距,鷙鳥不搏」。這當可說是「與萬化冥合」。只是我總想起趣味圖片和影音裡成年人把頭伸進老虎嘴巴,或者小屁孩沒事去招惹大猩猩。
還有一件事很值得記。原來武當道觀並非張三丰創建,卻可說是一脈相承。據《列仙傳》,張三丰於武當居住二十三年方雲遊遠去,其間曾對人言:「茲山異日當大顯於時。」後來到了永樂初年,朝廷「敕正一孫碧雲於武當建宮以候」。相傳孫碧雲獲張三丰傳道。《華州志》載其「受張三丰之教得仙。明太祖高皇帝洎成祖俱有徵詔,諭賜之寵」。
其實金庸字裡行間也保留了歷史中那個「張邋遢」:「但見他身形高大異常……一件青布道袍卻是污穢不堪。」但像這樣一筆帶過,終究經不起圖像與影音的層層轉譯。小說裡張三丰對郭襄暗懷情愫,如果其人行止穿著按北齋所繪或傳統敘事所形容,那麼就算郭襄從未認識楊過,他多半也會像另一位本家張阿生暗戀韓小瑩那般,只能領好人卡。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六月八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