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大殿,咨嗟驚喜。 我們一向所抱著的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個實證了。」
據曹汛《林徽音先生年譜》,1937年6月間,梁思成與時年34歲的林徽音偕同事深探五台山台外僻遠區域,尋找在香客罕至、修繕困難等不利條件下反可能保存舊時構造的佛光寺。梁思成日後追憶時寫道:「我們騎馱騾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迴著走,沿倚著岸邊,崎嶇危險,下面可以俯瞰田隴。田隴隨山勢彎轉,林木錯綺;近山婉婉在眼前,遠處則山巒環護,形式甚是壯偉……。」
五台山佛光寺正殿在文化上的價值,梁思成於另一篇文章歸結得很清楚:「……第九世紀中葉的三十幾尊佛像、同時期的墨迹以及一小幅的壁畫,再加上佛殿建築的本身,唐朝的四種藝術,就集中在這一座佛寺中保存下來。應該說,它是中國建築遺產中最可珍貴的無價之寶。」
不過,要了解佛光寺對梁、林等人的意義,還得著眼民族情感層面。當時,日本人指稱唐代木結構建築僅留存於奈良,中國境內反不可得見。這對於日本是至少自江戶時代以來中心與邊陲的反轉。而對中國來說,是禮失求諸野的不堪與不甘。梁思成一行人尋得佛光寺後,「瞻仰大殿,咨嗟驚喜。 我們一向所抱著的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個實證了。」
中日心理上的頡頏,終究激化為實際且血腥的侵略與抵抗。梁思成、林徽音等結束在佛光寺的測繪,又至別處考察,這才曉得盧溝橋事變已發生五天。用梁思成的話說:「當時訪求名勝所經的,都是來日敵寇鐵蹄所踐踏的地方。」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五月十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