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

一部關於南迴鐵路的紀錄片。人生中當然坐過火車,但是對南迴鐵路的印象卻很淺,淺到看了紀錄片才發現原來他是 1991 年才通車的台灣環島鐵路網最後一段路線,也是最後一段電氣化的路線—直到 2020 年。這部紀錄片就是在回顧南迴鐵路從鋪設到電氣化的故事。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一開始切入點很有趣。從一群拍攝火車的鐵道迷視角出發,一句「以後沒有這麼乾淨的鐵道了」讓我一開始還摸不著頭緒,後來才意識到是因為電氣化之後鐵道上會佈滿電線,再怎樣整理都會略顯雜亂,的確是再也不會像以前這麼乾淨了。
南迴鐵路從日治時期就有規劃,但是會拖拖拉拉到 90 年代才完工,雖說與路線需要橫跨山脈,施工困難有關,但其實多半也是台灣的發展重心以西部為主,東部一向較不受重視。早期因為中央山脈阻隔使得東部人煙稀少,發展較晚,於是資源多半往西靠攏,就更難有動力開發或改善東部的運輸路線,形成惡性循環。
有趣的是紀錄片中有提到南迴鐵路沿線幾個車站的處境。如大武站,早期要進出東部,在經過九號省道彎彎曲曲的山路洗禮後,多半都會在大武地區休息一下,把車上的嘔吐物清一清,緩口氣喝口水再繼續往台東的旅程;或是先在大武整備一下暈車藥,以迎戰接下來九彎十八拐的山路。原先以為南迴鐵路設站之後可以帶來更繁榮的發展,會有更多的人潮,卻沒想到鐵路通車後,人潮咻~的就直奔知本台東而去,在大武停留已不再必要,反而原先繁榮的大武街如今卻是一片荒涼。又譬如加祿站原先因軍事與轉運的規劃,以為會有上百萬的年收入,卻沒想到曾經一度淪落到一年的旅客收入才四萬元,還好站長看到「追分成功」、「永保安康」等車站行銷案例的成果,進而效法不斷推出有趣的標語,才能提高車站的營運收入,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被鐵路耽誤的紀念品景點、被台鐵耽誤的行銷人才。
而枋野站更是因為聯絡道路時常損壞斷掉,該站駐點人員索性搭火車上下班,深山中的生活環境雖然清幽,但就在鐵道、車站旁卻如此與世隔絕,有種說不出的矛盾感;枋山站更是沒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聽片中說這大概是全台灣最難到達的車站還沒有感覺,一查地圖路景,不僅是遠離主要幹道之外,車站還在山腰上,站前更是甚麼商店都沒有,一開始點的其中一條路景還是田中的產業道路,另一條雖說是柏油路,但也絕對不是想像中一般旅客可以下站後輕鬆到達市中心的那個樣子,絕對需要接駁,但大概也招不到計程車、客運,更別提其他已被廢站的站點。片中有一段側拍冷清月台的影像,有點荒涼、哀淒。鐵路通車原以為會帶來人潮,促進發展;卻沒想到是加速當地人的離去、外移。再便利的運輸,也要有讓人留下來的理由。
既然說到鐵路,一定也會提到司機、車長、站務等等維持這個系統運作的重要人物,蠻有趣的一點是片中的這些員工很多都是祖孫三代都為台鐵服務,甚至還有連媽媽都是在台鐵站務員,或許是耳濡目染,或者從小就接觸火車,多少也對這個龐然大物有更多憧憬。只是這個職位的壓力也比一般人想像來的大上許多,很多司機都強調當他們在車頭開車,都會想著背後是數百人的生命,尤其是有個司機說他整個職涯都沒有出過事,開最後一趟車時心中充滿忐忑,戰戰兢兢地完成他退休前最後一次開車,下車時放鞭炮那一刻,心中壓力解放的喜悅言語難以形容,雖然他說不出來,卻可以從他的神情與說這段話時的激動情緒,感受到他的解脫。
南迴鐵路已經因為險峻的環境而非常危險了,片中還帶觀眾回憶了 2006 年時發生的「搞軌案」,但說實在的我印象相當淺。那是一連串針對南迴鐵路的破壞事件,最後直到造成一人死亡。這個案件的後續又非常的離奇,據偵辦結果是死者丈夫與哥哥合謀想詐領保險金而犯下這一連串案件,最後引導到謀殺自己的外籍妻子,但有很多細節又會令人覺得非常誇張而不真實,譬如怎麼可能這麼剛好算準列車出軌的嚴重程度,甚至可以讓自己不受波及等等。聽說另一部台劇《台灣犯罪故事》也有講這起事件,或許有空可以來深入了解一下。
紀錄片的最後描述了電氣化前最後幾班普快車,電氣化後這些藍色外皮的普快車即將停駛,以後只會有特殊的觀光車次才坐得到。依稀有一些印象小時候回彰化外婆家有坐過普快車,很舊的車廂,搭配有著綠色亮面外皮坐墊的椅子,有時還看得到內裡的海棉。看影片中最後幾班車次坐滿乘客,一起陪著最後的普快車走完旅程,說感傷可能是有點矯情,畢竟我連一日鐵道迷都算不上,那些乘客至少還有動力去真的實際坐最後一趟,但還是有種很微妙的感覺,畢竟在台灣沒坐過火車的人可能屈指可數,而這樣看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多少還是會觸動心中塵封的回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