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理工人的出路,從求學到求職(1)求學攻略篇

目前大家常說的「理工」科系,其實範圍超級廣。大分類就可以分成「理科」和「工科」兩大學門。比較多人知道的理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 ...... 這類的科系;常見的工科,舉凡科系後面加掛一個「工程」的都可以算是。
這篇文章就針對大叔我自己本家的「機械工程」來聊一聊。
前一篇文章提到「感覺自己需選錯科系該怎麼辦?」這邊要重申,大叔我絕對不贊成那種「明明念得很痛苦,卻硬要拿這個學位」的行為。還沒有看過前一篇文章的人可以回去看一下。
那如果你現在的科系真的讓你念得很痛苦,我覺得最積極的作為就是先去別的科系選修,認真地探索你喜歡的學門,然後積極地準備轉系或重考。最後再把這段念錯科系的經歷當作養分。
假設你覺得自己沒有念錯科系,真的要朝著成為「理工人」的目標邁進,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工程師。在求學階段,也許大叔我的個人經驗能夠成為你的一個參考點。

為什麼要念「工程」類的科系?
首先,大部分的「工程」科系都有滿直接的職業取向(雖然科系名稱不見得這麼直接)。例如,我考二技(距文章發布約二十年前)的時候,機械類組有個科系叫做「生物機電系」。乍看之下系名很Cyberpunk,它的前身是所謂的「農機系」。當初年紀小不懂事,要是早知道Lamborghini最早也是做農用拖拉機的,我應該試著培養自己成為下一個超跑品牌的創辦人。
扯遠了。重點是,所有工程相關的科系,大多都和「製造」有關。大致上的分類可以分成硬體軟體兩大領域。舉例來說,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和工場的基礎設施、設備安裝、生產設備 ...... 有關,所以非常地在硬體的那一端。電機工程或是機械科系攻讀自動控制的,除了設備之外也還有控制,算是介於硬體與軟體中間;電子工程到資訊工程,這的就比較偏向軟體。當然,這個分類法只是給還在選科系的年輕朋友一個概念,並不能算是嚴格的分類。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希望未來的人生的規劃可以比較明確,畢業之後比較能夠評估「會做什麼工作?薪水大概多少?」的人,工程類型的科系會比較容易查找到相關資訊。

選哪間學校有差嗎?
某些上市櫃或是存在很久,獲利也不錯的傳統產業的公司,會給四大四中以及台科、北科這十間學校的人高一點的起薪,一般會多個三千到五千。當然學士和碩士也會有起薪的差異。
當然,因為少子化的衝擊所導致的「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問題」還有已經講很久的「缺工問題」是另外一個議題,我們在職場相關的文章再來聊。
選學校其實沒什麼重點,選一間畢業之後十年內不會查無此校的學校就好。為什麼是十年,因為你進入職場十年之後,大多應聘的時候都是談之前的專案經歷,學歷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小。
如果你的成績一直都很好,能進四大四中、台科、北科當然也很好。更重要的是,你念了機械系之後,要怎麼像玩遊戲一樣構築你的Build(發展技能樹)?提高你的傷害輸出(人力資源市場的議價能力和薪資收入)。
當然,大叔我算不上是一個成功案例,不過正在看文章的你應該可以從我的經驗當中吸取到一些經驗值,找到更適合你的流派。

機械系有哪些主修方向可以選?
機械系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方向,分別是固力組、熱流組、自控組。有些特殊的職業學校會有一些特殊的職業方向,例如我畢業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輪機工程技術系。這個等一下我再補充說明,我們先說一般的狀況下,這三個方向分別需要什麼樣的特質。
如果你高中的時候物理很好,你也對於機械結構有興趣,那就適合念固力組。這邊就都不提科目名稱是什麼,就直白地說這個分類究竟在學些什麼?固力組的專業分為靜態和動態,靜態就是在學一個材料受力之後會怎麼變形?材料內部會不會產生變化或破壞。
動態的部分就是在學一個材料除了受力之外,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怎麼和其他的物件產生互動?會不會變形?或是改變運動型態?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如你是個很喜歡看車輛撞擊測試的學生,很想研究出重量輕、成本低、耐撞又安全的車體,那你就很適合固力組。
前面說的是極端的例子,一班的狀況會到工廠裡面當機構工程師,主要的工作內容大多都在查規範、算強度、製圖、拆BOM表、算成本、發包、監造、驗收。
接下來談談熱流組。熱流組是我在求學期間第一次認識到一個學門或是一份工作需要特殊的天賦或特質。舉個例子,我在求學期間的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的成績都是低空飛過,說難聽一點就是根本沒聽懂多少。可是有一門課叫做空氣動力學,內容是探討超音速流體的一門選修課。我竟然聽懂了!並且對於超音速戰機和太空梭的外形設計有了基礎的認識。
後來我自己反思,推測應該是因為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的物理現象大多都發生在機械設備的內部,很難從外部觀察到。而超音速流體(尤其是突破音障的瞬間)物理現象是比較容易從外部觀察到的。能夠「看到」就不需要特別出色的想像力,尤其是想像能量交換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特別好,也特別能夠想像肉眼難以觀察的物理現象,那你就很適合往熱流組去。
這一組人在機械工程的科系裡面可以說是少數中的少數,菁英中的菁英。印象最深刻的,在筆電代工大廠裡面,有一組人(也僅僅這麼一個團隊)就是專門在分析筆電的散熱問題。其他工作類型像是冷卻水塔設計、鍋爐的風道以及煙道的設計。都會需要這類的專業。也由於這個領域很專,也需要特殊的天賦,雖然出路可以說是穩穩地往上市上櫃的公司去。不過因為人數少、圈子小,專攻這類工程項目的公司也少,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同儕之間還有業界的名聲。
自控組我放在最後聊,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和它最不熟,而且你很有可能要和電機、電子這兩個科系的人競爭。好處是幾乎各種產品類型的各個工廠都有自動控制和儀錶電控的人力需求,出路的選擇也很多。可以說無論大廠小廠都任君挑選。
這個類別的系列課程當中,有一門課我覺得未來的可能性很豐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專注一下,就是「訊號(信號)與系統」。訊號與系統這門課主要在解釋如何分析一個會隨著時間變化的訊號。常見的隨著時間變化的訊號,就是聲音(也可以說是振動)。未來除了當自控工程師之外,有興趣從事錄音工程、音響工程的同學們,很推薦好好學這門課。

輪機工程系畢業的,為什麼不跑船?
「你是輪機系畢業的,怎麼沒去跑船?」這是大叔我在求職的過程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甚至新聞爆出航運產業年終有40個月之後,被問到的頻率激增。
當然,去跑船的收入一定是完勝陸地讓的任何一個工作。陸地上的工作很難讓毫無經驗的社會新鮮人領到約一百二十萬的年薪。為什麼是「約一百二十萬」?因為船員薪水領的是美金,所以實際的數字要依當時的匯率去換算。
但是,一份高薪或者是人人稱羨的工作,需要三個必要條件才能讓你真正地適應那份工作。這三個條件分別是:
  1. 體格
  2. 資格
  3. 性格
首先,體格的部分,尤其是跑船特別重要。第一個,你要是個不容易暈船的體質。像我在海大的期間,單單是登上靠港的貨櫃輪就渾身不對勁的人,勢必是捧不了這個飯碗。然後因為商船的艙間大多相對逼側(因為空間就是成本),所以如果你身高超過185的那種,也不適合長期在船上生活。可能睡覺連腳都伸不直。
資格的部分說簡單也很簡單,選一家海事類的學校去念,記得去實習兩個月拿到船員證。就這樣。不過這個實習要配合船期,低配是兩個月,如果真的遇到天候狀況不好,或是船期因為某些原因延誤(像是上次某航運公司把人家的運河給堵了,或是在海上遇到機械故障),實際在船上的時間就會延長。不過你越是能在實習的期間遭遇且適應這些事情,實際上船工作當然更能處變不驚。
最後是性格。上船工作的期間可能說不到幾句中文或台語。因為船上的人大多來自各個國家,所以溝通上大多是以英文為主。假如你天生是個話嘮,就是愛聊天,那麼你最好英文口說能力要夠強。除了要能耐得住寂寞之外,如果你還要負責照顧父母或長輩的話,也不適合去跑船。最後來參考一下其他退休船員對於這份工作的說法。
除此之外,念輪機工程系也是有在陸地上的工作薪資應該可以有點期待的。第一是進入造船公司當工程師,另一種就是當驗船師。不過依2008年畢業的社會環境,我錯過了消費性電子產業最好的時候,然後也沒進入相關科系適合的產業,主要是因為當時許多重工業都外移到西岸去了,可能大部分的工程師工作都會面臨派駐海外(當時流行的是大陸和中南美洲,後來才是東南亞)的處境。然後馬英九執政時推的貨貿(ECFA)和大學畢業生的22K這兩項政策,間接地導致我們這類科系在換工作的時候在人力資源市場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差。
當然同學之中也是有職涯發展很不錯的,我算是低於中位數的失敗案例。舉貨貿和22K的例子,是希望大家也同時理解,國際情勢影響國家政策,政策影響預算投入,預算資源分配影響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變動影響從業人員薪資。同樣處於逆風之中,有人起飛當然也有人被吹走。

怎麼選合適的老師或指導教授?
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大叔,應該都聽過一句話「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讓你住套房」。以下這個意見,如果不贊成的同學們可以當作是我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偏見。
我認為好的老師應該要有「業界經驗」。
我所謂的業界經驗有兩種:
  1. 真的在相關工程領域的公司待過,轉職當教授或業師。
  2. 時常接業界委託的研究案,處理研發的基礎研究技術瓶頸。
我以前念五專的時候,教Pro-E的老師待過射出成型的模具工廠,所以模具學和Pro-E教得超清楚。教CAM的老師的老家是開石材加工設備製造廠,導師則待過汽車製造商 ......儘管出社會之後不見得真的用當初所學來餬口飯吃,可是去到別的學校之後,就會發現這些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眉眉角角真的都是滿滿的乾貨。

有沒有什麼希望當初在學校多學一點的?
真的進入職場,確實我有兩個學門覺得應該當初即便沒有必修也應該去選修好好學一學。第一是「統計學」,第二是「倫理學」。
一般都要念到碩士才會學實驗統計,有些更專精的會自己寫程式跑運算。可是在大部分的工作不需要這麼複雜的計算。統計學最基本搞懂幾個數字和定義,像是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差變異係數關係係數。這幾個數字和常態分配的隨機事件的發生機率有關,並且可以檢視兩個事件的關聯性有多高。對於工作上分析異常事件管理安全庫存會很有幫助。
先說說異常事件。如果是維護生產設備的工程師一定會面臨到設備搶修的狀況。緊急搶修完了之後,就要分析原因。分析原因就必需能夠量化異常事件的發生機率,接著擬定緊急應變的標準操作程序(俗稱的SOP)。再來就是盤點可能的發生原因,並且從現場搜集到的數據資料計算出各個原因對異常事件的影響程度。而然而這些計算,用EXEL就能輕易的辦到。
管理安全庫存也一樣。如果有異常的搶修,也會導致庫存異常。怎麼準備足夠的庫存,並且庫存耗材有足夠的效期和妥善率。這也是需要統計的能力。
而上述的這兩項工作,最直接和成本有關。尤其是在傳統製造業,有足夠的成本管控能力,才能談獲利空間有多少。
至於為什麼要學倫理學呢?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是在職場上有許多問題沒辦法單靠專業知識解決。舉幾個例子:
主管叫你要求承攬廠商買辦公室用的吸塵器,你該不該打電話?
主管要求你修改實驗數據以符合長官期待或是推卸責任去其他單位,你要不要改?
你做生產異常的調查,發現主因是因為主管之前承辦的改造案導致的。他要求你報告暗示(或明示)是因為現場操作員操作不當,你這篇報告要怎麼寫?
公司把預算大砍一刀,主管暗示你拗廠商免費做追加的工作,要不要跟承攬商開這個口?
學習倫理學的知識的目的不在於學習職場倫理,而是幫助你思考那些在法規以及公司規定的灰色地帶,但卻感覺「怪怪的」、「好像不太恰當」的事情該怎麼處理。
有許多事情,服從長官的命令,並且合乎法規和公司規定,就算你能理直氣壯地說:「我沒錯。」但卻沒辦法心安理得地告訴自己:「我做對了。」這種事情,就遠遠不是工程能夠處理的,卻是實際在職場上時常要面對,從既有的工程教育體制難以訓練的。

要不要考研究所?
雖然我自己沒有念研究所,現在就算回學校進修大多也不是需要學位。不過我覺得如果要是全職學生念研究所,最起碼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相對有助於你的職涯發展。
  1. 四大四中、台科、北科。
  2. 指導教授是某個領域的權威,同時有業界經驗。
如果你家裡的經濟條件很好,畢業回家接公司,那麼這段你可以忽略跳過。但如果你畢業之後還是得進入職場,這兩點就值得你參考一下。
四大四中、台科、北科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前面有提到過,老字號上市上櫃的傳統製造業,對於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給的起薪都比較高。其他的學校幾乎都沒有什麼差別,就只能看人家開的薪水區間的最低點,好一點可以多爭取個兩千塊。
如果以大叔成為社會新鮮人的時候來說,上述那些學校的碩士生薪資會比我多六千到一萬,視公司規定和獲利能力而有所差異。
如果不是上述的十間學校。你未來的指導教授如果是某個工程技術的權威,那麼你未來進入職場的阻礙也會小很多。當然,如果你同時能達成兩個條件,那進入職場跟開外掛是差不多的。
最後如果你已經在準備研究所,可是對於上述兩個條件的達成不是很有把握,那我會建議同時報考國營事業聯招或是高考。反正題型和難度相差不遠,替自己多留一條後路也很好。

小結
如果用用遊戲來形容,機械系的求學之路像是「近戰職業」,如果未來的工作環境危險性越高(需要坦),或是在專項工程領域需要分析計算(需要傷害輸出),通常薪水越高。如果你有能替自己疊BUFF(熱流、自控相關的專案經驗),那很多工作你可以單刷的機率就很高,報酬當然也會比較豐富。
大部分人可能都是求學完再求職,但也有不少人求學同時就得兼職,或是在職期間求學。無論你的職涯想怎麼走,下一篇我們來聊聊機械科的求職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