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菩薩問疾〔善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
是則名曰 “具足法施”。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堪任詣佛問疾維摩詰

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

善德菩薩

佛陀在世時,善德是出家人,他也是非常富有的商人之子。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善德)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
所謂大施會,是當時富裕的印度人喜歡對心靈導師做大量的供養,
比如在整片草原上鋪滿金子。
即使在今天,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仍然保留這種傳統,
經常慷慨地供養比丘、比丘尼或出離世間、追隨心靈之道的修行人。
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
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
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
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法施之會

(維摩詰)答言:『法施會者,無前無後,
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長者子善德)曰:『何謂也?』
(維摩詰答言):『
以菩提,起於慈心。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羼 音ㄔㄢˋ
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四攝法:乃慈、悲、喜、捨。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
三堅法:
(一)財
    謂一切世間財物,體非堅固,聚散無常,不可久保;
    若能持以布施梵行清淨之人,遠求無上安樂涅槃,
    或求當來天人樂果,即為堅固之財。
(二)身
    謂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危脆不實,體非堅固,生滅無常,不可久存;
    若能持守五戒,清淨無染,修習菩提無上之道,
    以證金剛不壞之身,即為堅固之身。
(三)命
    謂人所受之命雖壽夭不齊,皆同夢幻,體非堅固,倏忽無常,不可久保;
    若能了知四諦(慈悲喜捨),修習正法,超越生死,
    以續常住不朽慧命,即為堅固之命。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
六念 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
僧侶在團體生活中的生活態度:
1.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
2.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3.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
4.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
5.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
6.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比如說行,起於多聞。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宴坐 即禪坐。
又稱打坐、靜坐、燕坐,是指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但目前以「七支坐法」為主。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
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
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
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

具足法施

(長者子善德)稽首禮維摩詰足,
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維摩詰)不肯取。
(善德)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份。
持一份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份奉彼難勝如來。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
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
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
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難勝如來」:
難勝如來於堅固步如來所,初發菩提心。
彼難勝如來昔為樵人,以齒木供施因緣從是發心。
內文源自《大藏經》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父母恩、眾人恩、神鬼恩、佛法僧之三寶恩,
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生,
祈願未來世、同生極樂國。

七個白頭翁 wanna say
恭喜你|妳讀完了一千二百字的半篇章佛經含註解,如能在身、口、意三業上亦作精進,對治及淨化,對你|妳自身所謂的『轉運』便能有所幫助,並廣結善緣,增上善緣,真誠地祈願你|妳福生圓滿。
七個白頭翁針對佛經,因於全文字句皆為人工作業之親手擅打,如上倘若存在字句、字義之錯誤,還請見諒,如實有錯謬之處,歡迎不吝截圖,來信提醒:in5smilly@gmail.com

專題簡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會員
92內容數
科普八字典籍之唐朝的【窮通寶鑑】、 宋朝的 【淵海子平】與【滴天髓】,以及明朝劉伯溫(即劉基)的釋義本,並囊括清朝的【三命通會】,將容易被誤判、誤解、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八字議題重新提出、詮釋、重編,以軟體工程師理性的背景、命帶華蓋星的藝術天賦、且具備天德天乙守護的佛緣心靈,誓願為所有未來可能被誤解的孩童改寫其命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川甜品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盡燈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是名無盡燈也。
:『居士從何所來?』 :『吾從道場來。』 :『道場者何所是?』 維摩詰答曰:...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不二不異!一切眾生皆菩提相!
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 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天眼所見,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
無盡燈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是名無盡燈也。
:『居士從何所來?』 :『吾從道場來。』 :『道場者何所是?』 維摩詰答曰:...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不二不異!一切眾生皆菩提相!
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 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天眼所見,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的祖師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法不賣錢。」現在很多的法師都有這個問題:「法」,嘴巴講都不賣錢,為什麼呢?「法」,不賣小錢,只賣大錢。弘法動機:「想賺大錢」。這實在真糟糕!天災人禍怪不得這麼厲害。做弘法的法師真的要警惕自己的身語意,常常審視自己的動機
Thumbnail
佛菩薩慈悲化現五個種姓或其他的財神來護佑修行人,不是暫時解決經濟上或生活所需的問題而已,主要是幫助你邁向佛法的解脫道。實踐佛法精神、實踐菩薩道,就是符合財神保佑、賜福給你的要件。 「我要修行、我要做善事、我要持戒。」資財短缺的時候,財神就會保佑,很多同修都有感應。要修行,離不開行善利他,所以布施是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的祖師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法不賣錢。」現在很多的法師都有這個問題:「法」,嘴巴講都不賣錢,為什麼呢?「法」,不賣小錢,只賣大錢。弘法動機:「想賺大錢」。這實在真糟糕!天災人禍怪不得這麼厲害。做弘法的法師真的要警惕自己的身語意,常常審視自己的動機
Thumbnail
佛菩薩慈悲化現五個種姓或其他的財神來護佑修行人,不是暫時解決經濟上或生活所需的問題而已,主要是幫助你邁向佛法的解脫道。實踐佛法精神、實踐菩薩道,就是符合財神保佑、賜福給你的要件。 「我要修行、我要做善事、我要持戒。」資財短缺的時候,財神就會保佑,很多同修都有感應。要修行,離不開行善利他,所以布施是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